园丁集
作者:泰戈尔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的强烈与内心的羞涩的统一,并且还展示了爱情的无限神秘与莫可名状的暗示。如《园丁集》——12,就是表现了爱之丰富的最壮丽的诗篇,在这里,情人的心被比做湖水,他的情妇被邀来装载她的水壶,湖水依恋地环抱她的双足,汩汩地诉说心中的秘密,形象地表现了淹没一切其他感情的强烈爱情。《园丁集》——28,则通过一个男子的自白,讲述了爱情的神秘;它是那么深沉,一切言语和表情都是无从表达的。一个情妇要完全了解她的情人,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除爱情外,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肯定现实、执著现实、反对解脱的生活态度,为诗集增加了不少的乐观与欢快。诗集中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宗教诗等。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诗集立意新颖,构思奇妙,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的书
香屑集
唐诗集句集。18卷。清人黄之隽撰。黄之隽(1668—1748)字若木,晚号石翁,松江(今属上海)人。工诗,善作杂剧、传奇、本书系作者早年所撰集。全书包括序1卷,诗17卷。诗全部是集唐人诗句而成,序也是集唐人文句而成。序中说:“应试屡黜,穷愁外侮,百感纷至。每用艳体为集句,寓美人香草之言,以写忧而寄思。”可以看出本书的特点。全书共有集句诗900多首,包括五七言各体,而以涉及艳情的诗篇数量最多,如《无题代寄》、《无题代答》、《别绪》、《脸红》等。每卷之后,注明各句诗的原作者及原诗题。《四库全书总目》称本书为历代集句诗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并指出,所集成的诗篇“对偶工整,意义贯通,排比联络,浑若天成”。本书有撰集者雍正十二年(1734)刊本,还有乾隆年间、嘉庆年间的刻本,曾收入《四库全书》。
练中丞集
二卷。明练子宁撰。练子宁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新淦 (今江西新于)人。洪武十八年 (1385)进士,授翰林修撰,后迁工部侍郎。建文初 (1399年),与方孝儒并被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贤否进退为己任,多所建白。明成祖即位,令缚练子宁于前,因言语不逊,断其舌、磔死。著有《练中丞集》。永乐初,其诗文已多散佚。至弘洪中,王佐始辑其遗文,名曰 《金川玉屑》。正德中,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为祠以祀,并刊刻成集。此集乃万历三十七年 (1609) 由江西泰和郭子章重编,共二卷,并附有《遗事》一卷、《崇祀实纪》一卷,是其后裔复增辑之。此集因尔后人所编,故难免有真伪混杂之处。黄溥的《简籍遗闻尝记集》就曾指出其中的三个可疑之处。如怀疑 《送花状元归娶诗》,并不正确,称: “洪武四年(1371)至建文二年 (1400),状元但有吴伯宗、丁显、任亨泰、许观、张信、陈䢿、胡靖七人,无所谓状元花纶。”其实,花纶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第三人及第。据杨慎《词品》载:“杭州花纶年十八,黄观榜及第三人,初读卷官进卷,以花纶第一,练小宁第二,黄观第三,御笔改定;以黄第一,练第二,花第三。故后人犹以花状元称之。”可见,练小宁作《送花状元归娶诗》并非不可能。其诗娟秀艳雅,对属工稳,尤以七律为优。因十分注意选词用语,故有不少佳句,可堪讽诵。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到「天下十三布政城隍之神」,应出于明洪武九年(1376)设置十三布政使司之后。原书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乃太上老君演说,谓世上众生之命运,皆由城隍神掌握,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世人若能转诵此经,礼拜城隍判官,即可消灾除罪。篇末附四言偈语二十六句,并有京都城隍真诰。
秘密谷
小说,张恨水著,讲述了主人公康百川与生物学家徐侃然博士、地质学家欧阳朴博士和诗人徐彬如四人在天柱山下神秘山谷的探险故事。四人分工明确,积极筹划,历经艰险,发现了居住在秘密谷的明代遗民。当地人们生活自给自足,男女平等,朴实勤劳,并且热情款待他们。同时他们也卷入了当地的地区斗争,帮助解决纷争,捕获敌方皇帝蒲祖望及其皇后。四人带着皇帝蒲祖望和皇后一同出谷回南京,一路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风靡一时,然不久蒲祖望及皇后便无人关心,流落街头,蒲祖望被车撞死,在皇后的强烈要求下,四人商量最终由康百川将其送回秘密谷,过平安自足的生活。
我们夫妇之间
当代短篇小说。萧也牧著。初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被4家报纸转载,并被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却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指责作者“歪曲”革命知识分子,“丑化”工农干部,“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已经形成了必须加以批判的“不健康的倾向”。(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作者本人于1951年在《文艺报》5卷1期发表题为《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文章。1979年前后,康濯、王蒙等相继发表文章,重新肯定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当年被批判的萧也牧的其他作品。天津百花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收入了这篇小说。
阅史郄视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 “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极平,能不因人废言; 力主熟读经书以恢复宏扬圣贤道统。方苞志墓,谓刚主闻其言,取不满程朱语,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盖未能尽从也。德州孙勷为此书作跋,称其忧深识远,旨约言文,固也不是无用之学。《阅史郄视》后收入《畿辅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