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汉

作者:伏尔泰
天真汉

法国作家伏尔泰(1694—1778)的哲理小说。一个从小在加拿大落后的部落中长大的法国青年,人称天真汉,到法国漫游时偶然和一个圣母修道院院长特·甘嘉蓬神甫相逢。原来天真汉是这个神甫的侄儿。神甫留天真汉住下,准备将自己的教职传给他。他先让天真汉受洗礼,然后教他念《新约》。天真汉极聪明,任何东西一学就会,他很快就能将整本书都背诵下来。可是,当他和圣·伊佛小姐产生爱情时,他却因宗教的教规而不能与之结合;然而,他却又在生活中看到许多人,特别是教中人,他们叫别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可自己却什么都干。比如,当地的一个法官就企图让自己的傻儿子娶圣·伊佛小姐,可是当他听说她已与天真汉相爱时,便立刻要将她送到修道院去“侍奉上帝”。天真汉因此很烦恼。正在这时,英国人来犯,他英勇抗敌,击败敌人。他本想利用领赏的机会奏请皇上准他与心爱的人结合,可是在去凡尔赛王宫的途中,他在胡格诺党人中发表的政见被耶稣会的奸细告密,他一到凡尔赛就被投进监狱。在狱中,天真汉和一个异教老人同囚一室,他从老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比过去成熟多了。狱外,圣·伊佛小姐多方为天真汉奔走。圣·波安越大人以放天真汉出狱为条件,强行夺走圣·伊佛小姐的贞操。天真汉出狱了,可是圣·伊佛小

伏尔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栎社沿革志略

栎社沿革志略

近代文学史料。傅锡祺著。1931年秋初版。1963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再次印行。卷首有林资修《序》。栎社系近现代台湾的一个诗社。该书为栎社的大事记。它以时间为经,记述了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31年的30年间,栎社的成立、人员组成、历次活动、人事变动等。是研究近现代台湾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原阳子法语

原阳子法语

原阳子法语,明初道士赵宜真(号元阳子)撰,门人刘渊然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赵宜真所撰诗歌偈颂四十八首、题辞二篇、论说一篇。其诗文多言仙道性命修炼,兼融净明道、全真道二派教义。倡言三教合一,福慧双修,自利利他,彼此皆济。其论丹道则主张内外丹兼修。谓内丹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门性,摄性还气。有偈云:「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命伍。」又谓外丹者,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以臻形神俱妙,白日冲举。内外二丹功用虽异,而造道则一。又认为善恶因果报应灼然可信。自称早年从李尊师(李玄一)问道,师命以日记为炼心人道之门,积功日久,豁然贯通,「心与理融,天人合德,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也」。

新野叟曝言

新野叟曝言

二卷二十回。卷端题“青浦陆士谔撰”。有清宣统元年(1909)改良小说社铅印本;上海亚华书局铅印本(1928)。正文前有李友琴序和总评各一篇。 书叙主人公文祁为解决中国人多物少、求过于供的困难,成立拯庶会,寻求富民强国之道。他构想出三个步骤: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发展科学:第三是移民外星。在近一百年前提出这些构想,表现了作者丰富和大胆的科学幻想。如文祁设计飞舰将人运载到外星去,以及对月球、木星的描绘,都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如办公宅,宅内人人不分男女都有职业,吃饭有公饭所,洗衣有洗衣房,孩子有蒙养所等,又明显地受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主要着力于科学幻想和社会梦想,人物的刻画不很成功,主人公缺乏个性,给人印象不深。

虹

长篇小说。茅盾著。初载于1929年6至8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6至8号。1930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小说原计划要“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茅盾《〈虹〉跋》),但只写到1925年的“五卅”为止。从已完成部分看来,也能自成一个整体。它在“五四”至“五卅”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梅行素从封建统治下觉醒、反抗、走向新的生活的历程。梅行素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开始追求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她冲出了包办婚姻组成的家庭而独立走向社会。在黑暗险恶的生活中,她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征服环境和命运,同时用意志的利剑去斩断“过去”在情感上的纠缠。但现实生活里的一切都使她感到苦闷和彷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仅仅基于“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生活意义的追求”而进行个人奋斗的知识青年的共同的苦闷。最后,她离开了固陋的四川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上海,认识了许多青年革命家,开始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并奋不顾身地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本篇通过梅行素的生活和思想发展道路,典型地表现了二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推翻封建压迫和寻求光明前途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并为二十年代初中国壮阔的历史留下了鲜明印记。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象彩虹一样绚丽,昭示着光明和希望,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思想从苦闷转向振奋的新起点。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生动而有层次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梅行素的发展道路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她的道路是旧中国知识青年逐渐摆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道路。表现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进展。

古戍寒笳记

古戍寒笳记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4回。叶小凤(叶楚伧)著。初载《七襄》(上海)1914年11月27日至1915年1月17日第1期至8期,不完。小说丛报社(上海)1917年12月出版铅印单行足本。卷首有1917年10月王大觉《序》、同年9月范烟桥《序》、同年10月凌景坚《序》、同年12月吴绮缘《序》。卷末附1917年10月姚民哀《跋》。1988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翻印,列为“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之一。小说描写清初各地抗清义师风起云涌,奋勇抗清的情景。男主角杨秋,是位文武全才,被清廷逮捕,充军宁古塔,行至塞外,被红石山的反清义军救出。此时明室遗民大批来到关外,准备起义抗清。清廷得到风声,派八王爷到辽东征讨,无功而回。杨秋等人潜伏在红石山中,积聚力量,训练义军。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同本。末后有一女人发心,便得转为男子,授菩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