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次郎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现象学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于1805至1806年之间,1807年出版。该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也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总导言,奠定了他哲学体系的初步基础。马克思称它为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的产地和秘密” 。全书包括《序言》、《导论》和《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这三篇正文。作者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和原则,阐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五个发展阶段,即: 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书中描述了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伦理精神”就是这个发展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作者把伦理看作真实的精神,区别了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论述了国家、家庭和个人道德,以及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义务。黑格尔反对个人主义,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指出,个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快乐。作者反对“为义务而义务” 的观点,认为纯粹的动机缺少感性和现实性,而感性是对义务的否定,感性是属于物质的方面。指出,在伦理行为中,利己与利他、保存与牺牲、此岸与彼岸,应该是统一的。善与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个人欲望应当符合理性,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黑格尔还认为,道德行为不是从属于情感,道德是有意识性的,它依赖于对真理的认识。他指出,德行的享受,就是过“普遍性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伦理关系的冲突,其因在于个人行为离开了 “普遍性” 的本质要求,自我意识的所作所为与现实相对立,就变成过失,而且也获得了罪行的意义。本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以后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潇碧堂集
诗文集,二十卷。明袁宏道撰。潇碧堂是袁宏道室名。袁宏道作为性灵说的集大成者,将“性”与“灵”即作者的真性情与运文用字之技巧结合,并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潇碧堂集》收录的诗歌是他居柳浪馆潜心学,习时所作,他这时期的诗歌在理论运用与创作实践上都较成熟,能很好地阐释其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情况,体现其自然性情之真、描山画水之趣、思想语言之奇及世俗之外、世雅之间的归于平淡。
周易口义
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金陵秋
章回小说。近代林纾著,署“冷红生”。三十章。全用文言写成。叙王仲英于辛亥广州起义后,南下辅佐镇江标统林述卿,与胡秋光女士一见倾心。仲英到军队后,正值武昌起义,上海、江苏光复,镇江亦随之起义,林率部攻南京,仲英临阵负伤,被胡秋光办的红十字医院收治,两人遂结良缘。后南北议和,林下野,王、胡计议出洋留学。全书以王、胡恋爱故事为线索,对四川保路运动,武昌、上海、江苏、镇江、南京相继光复及清帝退位、南北议和等历史事件多有反映。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谓此书“乃据同县林述庆都督镇江时日记铺叙而成,于辛亥革命之史关涉不鲜。……时称者咸谓其能以燃犀之笔,描写辛亥革命前后之社会;又于叙述民清两军战争之文,时时寓其激昂慷慨之情;及写才士美人,则风情转入于旖旎,故盛赞其情文并茂云”。有民国三年(1914)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译注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略称。东汉安世高译。经载,释迦牟尼佛在给孤独长者园为众比丘说法,认为父母对于子女“乳哺长养,随时将育”,恩重难报。子女除平日应诚心奉养双亲外,每年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以超荐父母,使永得解脱。还应该劝导父母归依佛,守持戒律,听闻佛法,以消除贪、瞋、痴等一切不善法,获得“正觉”。由于此经宣扬的孝道思想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相契合,所以流传极广。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虚大师著,十一年在武昌佛学院编。法界性相,虽本来常住如是,然未成无上正遍知,则终在窈冥恍惚之域。大觉圆明,如日光照了诸色,乃如实而证如证而说,故佛教之一切法流宗派,若直探其起源,则谓皆出释尊菩提场中之智证可也。称佛智所自证法界而说,证周圆故,说亦周圆,所谓‘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斯则一音普宣,三际常演,虽有情随类生解,而佛之所说固初无差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