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热洛纳子爵

作者:大仲马
布拉热洛纳子爵

本书以阿多斯的儿子布拉热洛纳子爵的恋爱故事为线索,描绘了路易十四时代的一系列真真假假的历史故事:财政总监尼古拉斯·富凯的失宠;路易十四和侍从女伴露易丝·德·拉·瓦里埃尔的爱情;达达尼昂和阿多斯帮助查理二世国王重登王位;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想用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铁面人”代替国王却功败垂成;以及达达尼昂等四个生死与共的火枪手的最后结局等。继1844年的《三个火枪手》与1845年的《二十年后》,大仲马再接再厉,于1850年完成了“达达尼昂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布拉热洛纳子爵》,为这部英雄史诗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一仆二主

一仆二主

意大利喜剧作家哥尔多尼(1707—1793)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位来自乡间的仆人特鲁法儿金诺在威尼斯同时服役于两个主人,而这两个同宿一家客店的青年主人正是一对在相互寻觅的情侣。特鲁法儿金诺凭着随机应变和手脚利索的本事,克服了各种困难麻烦,成功地担当起职责。他不仅促成了这对情人的结合,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特鲁法儿金诺是一个下层劳动者的生动形象。他目不识丁,土气十足,为了糊口勉强任职,屡出差错,笑话百出,或把两个主人的箱笼和信件搞错,或同时侍候两个主人进餐,手忙脚乱,具有即兴喜剧假面丑角的趣味。他又机智灵活,信心十足,常常在“一仆二主”的秘密即将戳穿时,机变百出,巧为应付,渡过难关。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婚事申请,实现个人幸福。比起那些遇事不是束手无策就是盲目蛮干的富家子弟来,他在品格和才干上都要高出一头。作品突出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针砭了上层社会的门第金钱观念,肯定了年轻一代争取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婚姻的勇气和行动,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作品善于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筑戏剧情境,戏剧冲突的展开繁富而不纷乱,巧妙而不做作,富有生活气息。语言风格自然而不庸俗,活泼而不轻薄,幽默的插科打诨中流露出对人生的严肃的评判。

清代散文名篇

清代散文名篇

共收录了清代散文名篇一百八十篇。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南宋时的改进、维修等。南宋魏岘著,书成于淳祐三年(1243)。内容虽常为元、明地方志所采录,本书“传本颇稀”。明末崇祯时,鄞人杨德周得成化时 (1465—1487)旧抄本。同邑陈朝辅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序、刊印。

泰西水法

泰西水法

6卷。国外水利技术古书名。由徐光启和驻京传教士熊三拔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合译。书成于明万历年间。专门介绍取水和蓄水的方法。第一卷为龙尾车,用挈江河之水;第二卷为玉衡车,用挈井泉之水;第三卷为水库记,用蓄雨雪之水;第四卷为水法附余,讲寻泉作井之法,并附以疗病之水;第五卷为水法或问,备言水性;第六卷为诸器之图式。总目又对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进行了比较,对水利学作了较高的评价。明确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荡寇志

荡寇志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

佛教论书。古印度智威造,译者不详。一卷。是世亲著《六门陀罗尼经论》的注释书。逐一解释了世亲论中所述诸义的含义。本书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日本《大正藏》作为附录收于第二十一卷《六门陀罗尼经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