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自然

作者:杜威
经验与自然

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著作,1925年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作者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论证了“经验的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 全书包括十章。第一章经验与哲学方法;第二章存在是动荡的和稳定的;第三章自然、终结和历史;第四章自然、手段和知识;第五章自然、沟通和意义;第六章自然、心灵和主观;第七章自然、生命和身心;第八章存在、观念和意识;第九章经验、自然和意识;第十章存在、价值和批评。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把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分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经验与自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经验是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手段,自然通过经验袒露自己。经验的事物的确是不稳定的,但因此而虚构出超验的“本质”也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要找出经验的规则性和一致性。规律性和目的、价值并不是对立的。只要人们控制了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规律性就成了实现目的、获取益处的工具和手段了。科学认识的对象也具有工具的性质。意义有其客观的效用。不过,个体的心灵也能对附着在事物上面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变更和改进,以便达到建设性的目的。恢复了经验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就可以清除长期困扰着哲学家的所谓“身心关系”问题。

猜你喜欢的书

玫瑰战争史 1377-1471

玫瑰战争史 1377-1471

《玫瑰战争史:1377—1471》是英国著名外交史学者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的代表作品,讲述了理查二世被杀,英格兰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百年激战,金雀花王朝覆灭,亨利七世登基建立都铎王朝的全过程。理查二世为何会在政变中失败?为什么理查二世死后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都获得了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权?为什么英格兰这场内战被称为“玫瑰战争”?为什么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建立的王朝始终无法稳定政局?玫瑰战争中什么战役决定了两个家族的结局是同归于尽?为什么亨利·都铎成了玫瑰战争*的受益人?本书将详细解答。

可庵遗稿

可庵遗稿

诗文集,朝鲜金龟柱撰,三十七卷加续集四卷。金龟柱,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字汝范,号可庵、聋哑子,本贯庆州,朝鲜英祖继妃贞纯王后之兄。在英祖后期官至工曹参判。曾攻击过思悼世子李愃,并作为南党领袖与洪凤汉为首的北党对立,后因上疏请诛洪凤汉而被罢官。

金火丹诀

金火丹诀

中孚子按语:按《金火丹诀》题西凉致一子许信良著,乃同类阴阳法门之彼家丹法一脉。民国年间潇湘渔父常遵先为之校正,尚多缺字,以方圈代之。先师知非子得此抄本,皆为之补齐。此抄本转至余手,又依师传彼家法诀反复推敲,并参照所得坊间印本,校其疏漏,为之写定。常遵先校辞昧于南派同类阴阳龙虎丹法之传,虽未为允当,为存原貌,一仍其旧。又正宗彼家全诀必以清净入手,非常氏所云“含北派法”也。《金火丹诀》循《悟真篇》之家法而偏重“彼家”,可与崔公《入药镜》、吕祖《鼎器歌》、《真经歌》、《指玄篇》等同参,其功法不离“清净头,彼家尾”之大旨,应许为彼家丹法正宗功夫。今世传彼家丹法滥竽充数者甚伙,而得真诀者罕见。此派功夫历代相传,师法甚严,余为防同类阴阳之彼家丹法泯没,故发无缘大悲心将《金火丹诀》重加校正公诸于世,使世间知有双修法之真传,且更开示彼家丹法之诗诀云:“晦朔之间窥生机,月中探取真消息。欲得骊龙颔下珠,须借人间上天梯。”

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

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伤寒类著作。宋郭雍撰。二十卷。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从父学儒,后专心医学,精于伤寒,著有《郭氏传家易说》。认为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于其修己治经之余,取仲景书精心研讨,并依《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等古医籍中有关资料,及伤寒名家庞安时、常器之等人论述,参以己见,以补其阙略,故名。成书于淳熙八年(1181)。卷一,设为问答,以伤寒名例居前,附以叙论、治法大要、脉法及刺法等编。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自叙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皆系仲景原论,其间有论而无方者,即补以庞、常两家之说,并附郭氏校补于后。卷八至卷十二,叙汗、吐、下、温、灸、刺及用水、用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阴阳易及百合、劳复等二十余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温疫等九证及伤寒相似诸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人、小儿疮疹、斑疮瘾疹诸证。本书编次与一般 《伤寒论》 传本不同,内容有所扩充,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及厥病的认识等。阐发、注释《伤寒论》、可补原书之阙略,对研究《伤寒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体例不清,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混杂,为其不足。有万历二年 (1574) 刘芝田刊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石林词

石林词

词别集。 北宋叶梦得 (1077—1148)撰。一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其词有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抄本,收词九十九首。其词受苏轼影响,颇有豪放风格,毛晋跋曰:“不作柔语殢人”,词中多有壮志难酬之慨,“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风格婉丽。随社会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风格较沉雄、清旷。这些感怀国事之作,对后来的爱国词人都有积极影响。有明毛晋刻本及影印毛本等。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著录:“《石林词》一卷。叶梦得少蕴撰。”明正统六年(1441)吴讷编《唐宋诸贤百家词》,录《石林词》1卷。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宋六十一名家词》,收有《石林词》1卷。今存词共32调,101首。

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