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女人

作者:柯林斯
白衣女人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9年至1860年。小说描写了一件神秘的谋财杀妻故事。主人公劳拉在父母死后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且她早已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格利德准男爵。然而男爵与劳拉结婚的目的是想占有财产。婚后他与劳拉的姑父福斯科伯爵阴谋策划劳拉“亡故”的骗局。小说中有一个神秘的白衣少女是劳拉的同父异母姊妹,她母亲曾当过劳拉父亲的女仆。她知道男爵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被男爵送进精神院。当她从病院逃出,想告诉劳拉真情时,却被男爵等阴谋杀害了。她被当成“亡故”的劳拉给埋葬了,而劳拉却被当成白衣少女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些内幕后来都被劳拉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玛丽安和家庭教师华特弄清楚了。男爵急于烧毁罪证竟葬身火海。伯爵不仅被迫坦白了所做的一切,而且亡于一个秘密团体之手。华特救出了劳拉,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此作曾在《一年到头》杂志连载,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采用了让目击者轮流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后来侦探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技巧。小说使作者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

柯林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校注医醇賸义

校注医醇賸义

成书于1863年。清代费伯雄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此书原为24卷,后毁于兵火,费氏晚年追忆书中内容,不及十之二三,遂于原名后续“賸义”二字。全书共四卷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疾,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病,先讨论病证,随载编著者自制方,后附古方,使读者明了。

草山残梦之七:五·二四事件

草山残梦之七:五·二四事件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七集 五·二四事件》围绕 “五・二四” 事件展开,详细描述了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事件通常是台湾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体现,涉及到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动荡,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不稳定和国民党统治面临的危机。

贺铸词集

贺铸词集

贺铸是北宋著名词人,今存词28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名作迭出。贺词有音乐美,艺术造诣颇高,善于化用前人成句,兼有豪放、婉约之长,开辛弃疾、周邦彦词先河,在宋词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他脍炙人口的名句,人称“贺梅子”。本书备搜贺铸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并加以简单的注释,为读者欣赏和研究贺铸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简名《单刀会》。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本事源出《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注,颠倒敷衍而成。剧写刘备取西川后,东吴欲向刘讨还前所借之荆州。中大夫鲁肃恐荆州守将关羽不让,拟定计设宴擒之,再出兵夺取荆州。国丈乔公以关羽英雄无比,劝肃罢之。隐士司马徽历述关羽千里单骑、五关斩将之勇武,亦劝肃罢之。肃不听,下书请宴。羽慨然应允,只带周仓单刀赴会,令关平调船接应。席间肃索讨荆州,羽慷慨陈词,肃理屈词穷,欲动伏兵,为羽识破,一剑砍断桌案,手揪鲁肃,要其送至船上。会关平率船来接,遂威风凛凛上船而归。剧中屡赞“汉家气节”,歌颂羽之英雄气概,为明初《三国演义》所继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此重印。明传奇《荆州记》已佚,清宫大戏《鼎峙春秋》亦袭用此剧三、四折,近世昆剧及地方戏中尚有《训子》、《刀会》、《临江赴宴》等折上演。

漆园指通

漆园指通

禅宗公案众多,无不以“直指本心”为极则。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著有《漆园指通》二卷,以禅宗公案会通《庄子》,从而使《庄子》成为“见性成佛”的典。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篇章都作了符合禅学思想的新阐释。俍亭净挺同大多数逃禅遗儒不同的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由儒而禅的内在心灵转化,并以禅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这种心路的巨大转变既是世变的‘不得已’所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也是儒释道三教思潮合一倾向在明清学术思想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