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又译露西·莫德·蒙格玛利)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04年。《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成长与梦想是全书的主题,作者以安妮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胸怀梦想,不懈努力,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生命就会美丽多姿。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避寇集

避寇集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本书为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于1937-1941年期间所作。当时因抗日战争爆发,马一浮先生由桐庐经赣、桂辗转避地至四川,故自编为“避寇集"

绣谱

绣谱

一卷。清丁佩撰。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陈丁佩,字步珊,云间(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喜好刺绣,兼擅琴棋书画。《绣谱》是一部有关刺绣工艺的专著。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与刺绣互为对比借鉴,解说了刺绣工艺的特点和规律。共分为六个部分:①择地。即从刺绣工艺的要求出发,说明作业的环境必须闲、静、明、洁。②选择。即选择刺绣的底稿,提出了必须要有审理、度势、剪裁、点缀、崇雅、传神的眼光要求,避免能巧庸俗及过繁过简,这是整个绣工过程的基础条件,因此必得十分谨慎选定。③取材。从刺绣的具体要求出发,讲述了其所用材料诸如丝线、绫缎、纱罗、绣针、剪刀、棚架的重要作用。④辨色。对红、绿、黄、白、蓝、黑、紫、藕色、赭、牙色、灰色、绛色、月白、天青、金、银等等丝线的用途及其搭配方法作了细微精辟的讲述。⑤程工。讲叙刺绣工艺中齐、光、直、匀、薄、顺、密等具体技法和工艺标准。⑥论品。以文品之高下,书理之深浅来品评刺绣的能、巧、妙、神、逸五个不同的层次,并说明有精工、富丽、清秀、高超四种格调。这六个部分的阐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绣工技能与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本书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具鉴赏品位理论的技术性著述,是我国刺绣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献。

先醒斋广笔记

先醒斋广笔记

成书于1622年。明代缪希雍撰。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该书约12万字,分4卷。卷1,载有中风、寒、暑、疟、痢、泄泻诸疾。卷2,载脾胃、虚弱、吐血、消渴、妇人诸疾。卷3,载有幼科、肿毒、杂证诸疾。卷4,炮炙大法,选录常用药物433种。后附用药凡例。前3卷主要是作者对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临床经验、效方、验案,并总结了一些病证的治疗规律,如中风治法大略,伤寒三阳三阴治法总要及治血三要法等。缪氏的治气治血三法丰富了杂病的治疗。所谓治气三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治血三法包括补血法、清血凉血法及通血法;在中风的论治上挖出了“内虚暗风”之说。后1卷主要介绍各药的性状鉴别、炮制方法、佐使畏恶等。其用药凡例,对丸、散、汤、膏的制法和适应证,以及煎药、服药方法和十八反等内容,辨析尤详,其中常有缪氏的独家见解。该书体现了缪氏的学术思想,也切合实用,对中医药理论研究及临床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儿科萃精

儿科萃精

八卷,陈守真著,1930年汉口汉康印书局石印本,中医儿科著作。

历代甲子考

历代甲子考

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前有序,即《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说明历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前722)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自隐公以上,其说不能归一,《汉志》与《史记》不同。黄道周主《史记》之说,宗羲以其与《尚书》不合,谓当从班氏以武王克商为己卯岁,历引《尚书》及《竹书纪年》作证。经其推定,共列七十三个甲子,第一甲子为黄帝元年,第七十三甲子为明天启四年(1624)。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

佛教史书。原名《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释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至端拱 元年(988)书成。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雍熙年的僧人共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 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传一百三十人)。 全书分十科,名目与《续高僧传》同,但于每人传后附以 论述,分为“系”(论述)、“通”(答问),以申明作者之旨。 本书记传授源流最为赅备。材料所本多为碑铭,于诔铭 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其“习禅篇”除云门文偃外于 禅宗内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各派之争 亦不讳言,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宋、元、明、 清各藏及《四库全书》皆著录。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题 《续高僧传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