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戈王后

作者:大仲马
玛戈王后

《玛戈王后》出版于一八四五年,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继《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之后的又一代表作。本书写的是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卢佛尔宫的盛大舞会,皇家的狩猎,刀光剑影的厮杀,巴黎城内大街小巷的风光组成了十六世纪的法国,充满了浓郁的历史色彩。作者牢牢扣住一条主线,那就是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冲突、法兰西宫廷内部的斗争,两者交织,引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紧张曲折的情节。故事进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鄮峰真隐漫录

鄮峰真隐漫录

宋代诗文别集。50卷。史浩撰。此集凡诗5卷,杂文39卷,词曲4卷。末2卷为《童丱须知》,分30章,内容都是治家修身之道,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押韵,是作者用来教导子孙的,首有小序,署“淳熙辛丑下元,真隐居士书于清凉境界”,故知为淳熙八年(1181)罢官以少傅侍经筵时所著。其集系史浩门人周铸编次,明代天一阁藏有写本,清乾隆间据以辑入《四库全书》。其诗多唱和应酬之作,但《和钟山晚步》、《和斜径》等小诗却清新可喜,韵味深长。其文多章表书启等类。集中保存了许多不易见到的宋代大曲的歌词,计有《采莲》(寿乡词)、《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花舞》、《剑舞》、《渔父舞》共7套;这对于今天了解唐宋歌舞戏的真实面貌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他一生富贵,其作品多为应景颂圣和应酬唱和之作,因而文学价值不高。本集善本均为明、清抄本。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近人梁启超撰。一卷。主要叙述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领导意大利资产阶级复兴运动的始末。于三人身世、经历、政治主张和活动叙述甚详。对马志尼组织青年意大利党采取教育与暴动并行、加富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颇为称赞。成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有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广智书局印本。

孟子外书

孟子外书

相传今本《孟子》七篇之外尚有四篇,称为《外书》。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代流传之《外书》四篇已佚。今本系明人姚士粦伪造。

周官禄田考

周官禄田考

三卷。清沈彤撰。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师从何焯。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被邀修纂《三礼》,《大清一统志》,书成仪叙九品官,不仕归故里。学问根底深厚,通贯群经,尤精《三礼》而《三礼》之中,又精考证《周官》典制,《仪礼》丧服。除着有《周官禄田考》外,还有《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果堂集》、《周经》、《本论》、《气六考略》,并参编吴江和震泽二县县志。《周官禄田考》是沈彤考释周朝官职禄田制度的着作。自从欧阳修指出《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后来学者,多沿用此说,少有异疑。即有疑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只有沈彤详考周制,予以辨之。提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给予公田”。沈彤《周官禄田考》于周官职禄田考证,凡爵、田、禄之数,均以经文为主,不见经文的,则求于《注》,不见于《注》的,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文所无。每卷先列所求之数,“定公田之数以井数,定禄之数以其等,定爵之数以序官,定爵之等以命数,等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数”。卷一《官爵数》,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统计推算极为精密。卷二《公田数》,考周官王畿及周朝各内外侯国、邑所属之公田之亩数。卷三《禄田数》,考各内外官得禄田之亩数,均极为详核。并附以问答形式和考证解说。《周官禄田考》虽专门研究周代禄田制度,但在考据中也连类推阐相关的经义。虽未疏注全书,也备成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沈彤《周官禄田考》“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为特出”,颇为中肯。有学者认为此节超出王鸣盛《周礼周赋》,有的认为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周官禄田考》是研究周代官职禄田制较完备一部着作。版本有:1750年顾君声、波灵胎同校精刊本;1751年6月重校刊本,后附沈彤重校跋;阮刻经解本。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凡三卷。又作宗觉禅师语录、兀庵宁和尚语录、兀庵和尚语录、兀庵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净韶等编,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初刊。内容收录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语录、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语录、法语、佛祖赞、小佛事等。兀庵普宁曾往日本弘法,本录即收录其在日本圣福寺、建长寺等处之法语。为了解宋元与北条时赖、时宗政权之关系以及当时镰仓武士与禅之关系之参考资料。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梵名Abhidharma -dha^tu-ka^ya-pa^da 。凡三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于龙朔三年(663)。又作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略称界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分为二品,即:(一)本事品,叙说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五烦恼、五见、五触、五根、五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等。(二)分别品,略分十六门,广立八十八门,分别心所与五受、六识、无惭无愧等之相应不相应,及蕴、处、界与心所之相应不相应。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富楼那(梵Pu^run!a )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