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作者:卡尔·邓尼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德国国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共14.8万字。该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法国记者提出的40个问题进行答复的汇编,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邓尼茨根据德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地理条件,阐述了德国以潜艇为核心的海军战略与战术。他认为,德国在欧洲崛起后需要向外扩张,而英国历来采取抑制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德英战争不可避免。英国的海军实力较强,但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线是其赖以生存和进行战争的生命线。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是对英国采取慢性绞杀,开展商船袭击战,切断其海上交通。而潜艇部队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力量。在潜艇使用上,主张集中使用兵力,把潜艇派往运输频繁、对潜艇防御薄弱的海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利用暗夜出敌不意地进行近距离水面袭击,采取多艇作战的“狼群战术”,集中攻击敌方运输船队。邓尼茨强调现代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认为制海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邓尼茨指出,由于德国的潜艇部队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和抗雷达能力,导致1943年5月以后连遭败绩。另外,书中还宣扬了I.康德

卡尔·邓尼茨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环谷集

环谷集

诗文别集。八卷。元汪克宽撰。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一字仲裕,祁门(今属安徽)人。曾从胡炳文、吴仲迁等人学。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中江浙乡试。次年会试,论《春秋》与主司之见不合,被黜,南归,弃科举业,聚徒讲学,尽力于经学,笃志著述。以所居山谷环绕,称为环谷,人称环谷先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至京师,与修《元史》,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洪武五年卒,年六十九。汪以理学名世,当时推为史局布衣第一人,其学以朱熹为宗。其文持论谨严,词意明达,无支离迂怪之病;诗留存极少,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其集系清圣祖康熙(1662—1722)初其裔孙汪宗豫所辑,前列行状、年谱、墓表,又有孙枝蔚序,称《祁门三汪先生集》,系与其孙之集合为一编,因时代各异,四库馆臣分别著录。此集有清康熙中刊本,收入《四库全书》。

杂纂三续

杂纂三续

李义山,浪子,以巷谈寓滑稽。王君玉、苏子瞻各仿之。遂成风流雅谑。后有续者,不免画足,宁复遗珠。徒为大雅罪人,未必能博好诙士一轩渠也。壬子下第,出白门车中识。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元代野史

元代野史

元之先世,本号蒙古,其国在女真之北,以奇渥温三字为姓。有始祖母曰阿兰氏,寡居在极北沙漠。屡有光明耀腹,后一乳而生三子。季子曰孛端义儿,魁梧奇伟,沉毅寡言。其后子孙蕃盛,不相统属。传至九世孙,曰也速该,兴师攻塔塔儿部,大获全胜,擒其部长铁木真以归。也速该适生一子,遂以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铁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灭西夏四十余国,雄长一方,遂称帝于斡难河,号曰成吉思可汗,是为太祖。由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传而至宪宗母弟,曰奇渥温忽必烈承位,是为世祖,改元至元。及至元八年,正宋度宗咸淳七年,始改蒙古,国号曰元。

草书状

草书状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天台山方外志

天台山方外志

佛教史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传灯撰。三十卷。是一部以记述天台山佛道历史沿革为主要内容的山志。分为二十部分:名山考、山源考、山体考、形胜考、山寺考、圣僧考、隐士考、神明考、金汤考、盛兴考、祖师考、台教考、高僧考、神仙考、灵异考、塔庙考、古迹考、碑刻考、异产考、文章考等。系统地记述了天台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人文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道历史事迹。所记佛教寺院(包括庵)九十余所,名僧一百七十四人,其中有些内容不见于僧传。另外,此书更多地记述了天台宗的事迹,其中卷七记有台教源流图和教法、教规,共二十九条,台教书目三百部。此书成稿后,于天台山真觉寺刻印流行,但原版毁于兵火。清光绪六年(1880),传灯第十四世孙敏曦从塔院找到原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