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尼丝·格雷

作者:安妮·勃朗特
阿格尼丝·格雷

《阿格尼丝·格雷》是安恩·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朝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对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该书讲述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师。她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满腔的热诚踏上社会,然而势利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格雷小姐并不因此而消极颓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毅力,终于赢得纯正的爱情,开拓了成功的事业。本书系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中小妹妹的代表作,文笔细腻,曲折动人,与《简爱》和《呼啸山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妮·勃朗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是一部毛姆读书笔记,内容涵盖毛姆有关读书的所有文字和文章。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这些名作家是如何写出这些名作……毛姆都在书中一一娓娓道来。 这也是一部集毛姆阅读、哲思、洞见和评论于一体的传世之作,集结了毛姆的全部读书随笔,包括书与你、书与作家、书与世界、书与我四个部分。不仅有毛姆对诸多名作家与著作的点评、对阅读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还有他的自我剖析、生活回忆和文学思考,此外,他列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名录,并分别佐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构成了一部分风格简约、让广大读者受益匪浅的文学回忆录。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是诗人从他的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船》诗集中选译成英文的。诗集共收103首,于1912年出版,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集中,诗人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无限的意志。诗人渴望与神结合,因为与神的分离,给人生带来痛苦,使现实变得黑暗,一旦与神结合,黑暗就会过去,镣铐也会被打碎,诗人和他的国家将会永享自由和幸福。诗人笔下的神是神秘莫测的,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诗人感到他的存在,受到他的恩赐,得到他的启示。这位神既没有具体的化身,也没有高坐天庭,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泛神。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诗人把他作为理想和真理的化身,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与神结合,实现美好的理想,进入自由的天国。因此诗集在强烈的宗教观念中透射出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诗人希望、探索、追求、苦恼、彷徨的矛盾复杂心情,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诗人,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企图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民族矛盾的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吉檀迦利》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它那清新隽永的诗句,含蓄幽深的意境、朴实平易的比喻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使诗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我国已出版冰心译的《吉檀迦利》。

省愆集

省愆集

二卷。明黄淮撰。黄淮,字宗豫,浙江永嘉人。洪武三十年 (1397)进士。除中书舍人。建文入文渊阁,升翰林院编修。累进右春坊大学士,辅皇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 (1414),为汉王高煦所谮,坐系诏狱十年。洪熙初复官,终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少保。卒谥文简。事迹具 《明史》本传。著有《退直》、《入觐》、《归因》等集。其诗文创作,颇有台阁气,舂容安雅。黄淮当革除之际,身事两朝,不免为白圭之玷。史又言黄淮性颇隘,同列有小过,辄以闻。解缙之死,黄淮为有力者。人品亦不甚醇。然通达治体,多所献替。其辅导仁宗,从容调护,尤为有功。虽以是被谤获罪,而赐环以后,复跻禁近。迨至引年归里,受三朝宠遇者,又数十年。遭际之隆,几与三杨相埒。其文章舂容安雅,亦与三杨体格略同。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故以省愆为名。当患难幽忧之日,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故特存之,以见其著作之梗概。至其退直、入觐、归田三稿同编为《介庵集》,门径与三杨不异。此集四库已存目。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

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不如补脾以健其中。作者于虚损之证,独有发挥,不泥古,不偏执,对后世颇有启迪影响,为医家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慈溪何氏刊本,光绪中钱塘葛氏重刊本,1939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校注本。

般若心经秘键略注

般若心经秘键略注

般若心经秘键略注,1卷,日本 觉鍐记。编号二二零三。

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清顺治七年(1650)弘赞辑并序,原注随宜编入于此。律学著述。系后秦集录《四分律》中戒条部分之别行本。作者自序称,本书是为应学法女之需而撰。内容有三:(1)学根本,谓四重罪;(2)学六法,谓羯磨所得者;(3)学行法,谓大比丘尼一切诸戒威仪。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