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作者:莫厄特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一战”为何爆发及战后如何重建》是欧洲著名的外交史学者、现代外交史学的重要奠基人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的代表作品,始于1878年《柏林条约》签订,终于1923年鲁尔危机,详细讲述了欧洲四十五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深入解读了巴尔干危机、“一战”、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欧洲失败的战后重建始末。作者带着深沉的感情,理智的思考,描绘了欧洲列强贪欲膨胀、走向战争,胜利国对战败国实行侮辱性的、敲骨吸髓式宰割,战后欧洲强国失去理性、陷入疯狂,从而使欧洲不断陷入恶性的至暗时刻的画面

莫厄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沧螺集

沧螺集

六卷。明孙作(约1361前后在世)撰。孙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末,避兵三吴,惟载三世藏书,众为买田筑室于淞。洪武六年 (1373),召修 《大明日历》。书成,例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乞外,授太平府 (今安徽崇左)教授。入为国子助教,寻迁司业。以事废为民。后复官福建长乐县教谕。著有《东家子》、《沧螺集》。是集为明末汲古阁刊本,凡六卷。诗一卷,文五卷。其诗为追黄庭坚,在元季自为别调。五言古与七言律绝稍有特色。如集中《与陈检校诗》有:“苏子落笔崩海江,豫章吐句敌山岳。汤汤涛澜绝崖岸,㟧㟧木石森剑槊。”等句,皆可见其熔铸陶冶之匠心,然其才力不及黄庭坚之富,故虽颇拔俗却未能造古;其文则磊落奇伟,隐而有程度,卓然足以自传。宋濂 《东家子传》评论说:“他人之文束于理则词不畅,肆于词则理不直。唯作洞瞩千古之上,析之则理胜,阙之则词严,动有据依,皆非臆说。”《明史·文苑传) 亦称其文醇正典雅。是集收入《四库全书》。《江阴丛书》、《粟香丛书》、《元四家集》亦收入此集。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元朝道士逍遥子牛道淳撰。约成书于大德三年(1299)。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卷首有元贞二年(1296年)作者自序、大德二年(1298)刘道真跋及大德三年(1299年)王道亨序。书分为〈析疑〉、〈指迷〉二篇,采问答体。前篇论心性道物,如回答甚么是「全真」、「心性」、「性命」、「体用」、「命基」、「五行」、「道物」、「止念」、「万法圆通」、「安心之法」、「造化机」、「学则有序」、「道本无修」、「金丹」等问题。后篇论性命内丹,讲道本无问、道不可传、得意忘言、顿悟渐悟、明心悟性、养命之理、炼丹之要、炼丹之法等问题。其要旨为指示全真性命之理、修行之序,以破学人之疑迷,故名「析疑指迷」。作者认为人之心性「元无一物,等同太虚,本来清静」,为万法之本,名之曰「全真」。心性以虚寂为体,觉照为用,体即用,用即体,「体用俱忘,全真而已」。明心见性之要,在于一念起时,顿然回光,返本还元,内丹之道亦以修心为上,「若一念不生,即脱生死」。又称修道者若宁心于虚极之乡,息虑于无为之域,心寂然不动,则精自秘而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全书发挥全真道性命之说,乃元代丹书中较为重要者。

战地莺花录

战地莺花录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24回。李涵秋著。书叙清末福州公子林赛姑出生后,因为林家人丁不旺,其祖母命他男扮女装,以期长命百岁,并命家人绝对保密,以致长大后闹出一连串阴错阳差的故事。先是使多少媒婆徒劳往返,使多少男家大失所望。继又使陆军学校学生赵珏神魂颠倒,大害单相思病。而林赛姑却利用男扮女装之便,与同窗女友、赵珏之妹赵瑜暗中相爱,并私订终身。后因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战争,福州谣言四起,市民纷纷逃避。恰好赛姑之父林耀华在广州军政府里谋到了职位,于是举家向广州进发。不料护法军营长陶如飞误认林赛姑为女郎,竟在半路将其劫掠。幸得陶母保护,不但未露男子身分,反与陶妻缪兰芬同床共枕,长达数月之久,才与家人在广州团聚。后来因为调戏缪兰芬之妹缪芷芬,才使男子身分暴露无遗。于是翻然悔悟,与前判若两人。恰好护法战争虽已结束,而五四运动又相继爆发,赵珏、缪芷芬、赵珏的同学方钧等在福州响应,也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潮。林赛姑为了激励大家的爱国热情,在由广州回福州的途中投海自尽,被救不死。最后是五四运动在全国取得胜利,林赛姑和赵瑜、赵珏和刘秀姗、方钧和缪芷芳这3对情人同时举行婚礼。作品以林赛姑为中心人物,以一群青年的恋爱婚姻和社会活动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刚刚发生乃至正在发生的护法战争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其他社会问题,如军队的腐败和横行、社会的动乱和凋敝、人民的苦难和愤恨等,这说明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强烈干预意识,以及力图摆脱流行爱情小说模式的善良愿望。可惜作者一向置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外,对社会缺乏深刻了解,因而作品浮光掠影,甚至难免走样。比如将护法战争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即是一例。在艺术上,某些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于林赛姑的男扮女装,虽然收到了故事曲折的效果,却显得不合情理,从而削弱了艺术感染之力。

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

笔记。清冒襄撰。不分卷。襄字辟疆,号巢民。室号“影梅庵”。如皋(今属江苏)人。幼有逸才,明末副贡,授台州推官不赴。明亡后屡拒官吏荐举,隐居不仕,著有《巢民诗集、文集》。此书为其妾董小宛而作,成书于顺治十年(1653),约一万二千字。谓小宛为秦淮名妓,后居吴门,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香姿玉色,神韵天然”,聪慧异常,善识才俊。初见辟疆,矢从甚坚,才子名姬,极一时之盛。及既嫁之,佐夫著述,敬事长夫人,贤德识大体。一卷三十九则,中有杜濬的评语。有《如皋冒氏丛书》、《赐砚堂丛书》等多种版本。常见的有《香艳丛书》、 《说库》等本。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有赵苕狂的长篇考证文字,对了解本书的原委、内容及影响很有参考价值。

杜甫评传

杜甫评传

杜甫传记。陈贻焮撰。此书共为上、中、下3卷,百余万言,分别于1982年、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以杜甫生平为线索,以唐代社会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对杜甫的家世、生活、创作、交游作了深入的研究。书首载南薰殿本杜甫像,宋刻本《杜工部集》书影。正文前有林庚序、傅璇琮序,作者自识,书末有葛晓音跋。《评传》的作者没有把杜甫简单化,既没有像封建社会某些士大夫那样把他看成每饭不忘君的诗圣,亦未将杜甫贬成一钱不值的地主老财,只是如实地根据杜甫本人的作品,把受多种社会条件约束的杜甫介绍给读者。诚如傅序所云:“书中往往在一些较为专门性的论述以后,就接着以亲切的笔调向读者介绍杜甫的生活,他的朋友,他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特点,犹如冬夜围炉听一老友在谈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此书精于考订,敢发新见。既注意有分析地吸取清代钱谦益、杨伦、浦起龙、仇兆鳌,以及现代闻一多、俞平伯、冯牧、萧涤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在深入搜罗、考察史料史实的基础上,对诗人的游踪、交往和杜诗的写作年代等作了不少考订工作。同时在介绍杜诗时,往往能阐发自得之见。如对《自京赴奉先咏怀》作者云:“浑成之作,须浑成之体,庶几得其大致;若详加剖析,反赡觉支离。”《评传》注释部分亦颇为详赡。例如,正文引《资治通鉴》说玄宗“自教法曲于梨”,注释则详引任二北《教坊记·弁言》有关论述以资印证。是书传中有评,夹叙夹议,下笔繁富,富于诗情,“盖脱胎于诗话而取意于章回”(林序语)。

广百论本

广百论本

全一卷。又称四百论颂、广百论。圣天(提婆)造,唐代玄奘译。约成书于三世纪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由五言之二百偈颂组成,内容分八品,即破常品、破我品、破时品、破见品、破根境品、破边执品、破有为相品、教诫弟子品等。主要在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妄执,阐明真空无我之理。圣天另著有百论、百字论。百论由鸠摩罗什译出,为广百论本之纲要书;百字论由菩提流支译出,为百论之纲要书。本论梵文本称为四百论颂,汉译本应为原文四百颂十六品之后半,乃相对于百论而称广百论。护法就本论作注释,成为广百论释论。又于月称所作梵文中论注(Prasannapada^),及汉译之中论、顺中论、佛性论、般若灯论、入大乘论、大乘中观释论、成实论等,皆引用四百论之说,可知四百论流传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