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棺材

作者:迪克森·卡尔
三口棺材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密室杀人NO.1 侦探小说NO.1 全球销售NO.1。对葛里莫教授谋杀案以及随后那桩同样耸人听闻的卡格略史卓街奇案,纵使以连篇累牍、光怪陆离的词语来形容,亦是毫不为过。菲尔博士那些钟爱不可能犯罪的朋友再无可能从他的案件记录中翻出更匪夷所思、更令人惊骇莫名的案例了。因为根据这两起谋杀案的手法,行凶之人不仅有来去无踪的本事,而且还有轻盈如风的身法。有证据显示,凶手杀害第一位受害者之后便凭空失去踪影;接着同样有证据显示,他在空荡荡的街道中央夺走第二位受害者的性命之际,虽然现场两侧都有目击者,却无任何一人窥见他的身影,雪地上更不曾留下半点足迹。

猜你喜欢的书

博物志

博物志

10卷。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撰。约成书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太康十年(289)之间。原书已佚。今传本为10卷。由后人搜集而成。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博杂,多取材于古籍,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异的草木虫鱼以及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的记录,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材料。据晋王嘉《拾遗记》,谓成于晋武帝时。然《拾遗记》记事多诞妄,未可以为确据。此书第一卷记地理山川,第二卷记域外异人及物产,第三卷记各种奇怪之动植物,第四卷记物性及药物等,第五卷记方士服食,第六卷记人名、文籍、礼乐、器物等,第七卷记异闻,第八卷为“史补”,第九、十两卷为杂说。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明代笔记。8卷。张岱撰。书前有一篇未署名的序。序文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这是一部以自觉的忏悔意识创作的笔记。作者通过“梦忆”的形式,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展现了晚明社会的风俗,将个人的忏悔与时代的悲慨溶为一体,实是一部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该书生动地反映张岱早年生活。他上山能打猎,曾在牛首山“极驰骤纵送之乐”,并且获得“鹿一、麂三、兔四、雉三、猫狸七”的战果。他平地会斗鸡,由于他饲鸡得法,故在斗鸡中,“余鸡屡胜之”。他精于饮食,懂得“水辨渑淄,鹅分苍白,食鸡而知其栖恒半露,啖肉而识其炊有劳薪。”他精于茶道,对各种茶品的特性了如指掌,连当时品茶专家闵文水都惊叹:“余年七十、精饮事五十余年,未尝见客之赏鉴若此之精也。”当然,他还不是醉生梦死的公子哥儿,一旦他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生活并非都有益处,还有自我克制能力:“一旦余阅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斗鸡而亡其国。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他对艺文颇为追求,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从本书中可看出张岱早年活生生的形象。该书还较有特色地展现了晚明的风俗。如端午节的秦淮河,中秋夜的虎丘。作者具体描写了虎丘中秋夜的“更定”、“更深”、“二鼓人静”、“三鼓”时的不同情景,饶有情趣。他如“绍兴灯景”、“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段落,也使人如临其境。至于“扬州瘦马”谈买妾、“二十四桥风月”谈嫖妓等陋习,也使人们对晚明社会可有直观的认识。该书版本较多,有《砚云甲编》本、道光刊本、《粤雅堂丛书》本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了马兴荣的点校本。

西曹秋思

西曹秋思

一卷。明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倡和诗。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著有 《易象正》、董养河生平履迹待考。著有 《罗溪阁诗》。叶廷秀字谦斋,山东濮州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迹附见《明史·黄道周传》。此编皆七言律诗,依上下平韵各为三十首。董养河子师吉随侍狱中,合而编。前有叶廷秀小引,后有师吉跋。考《明史·黄道周本传》,道周以劾杨嗣昌贬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抚解学龙荐所部官,推奖道周备至。但大学士魏照乘,则恶道周,拟旨责学龙滥荐。帝发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狱,并究党羽。牵连工部司务董养河等,户部主事叶廷秀救之,皆系狱。道周照磨之贬在崇祯十一年 (1638)。后之系狱,史不言何年。现以此编跋语考之,当在崇祯十四年 (1641)。有梁上国家藏本。

事师法五十颂释

事师法五十颂释

藏传佛教书。宗喀巴著。明建文四年(1402) 成书于热振寺。内容是学僧对其轨范师应持的态度及应遵循的守则。藏文译本说原颂为拔毗天所集(汉文译本说马鸣所集)。在宗喀巴以前,没有专文注释, 由师徒辗转讲授, 口传既久,渐起争论。宗喀巴乃广引经论,阐明本义。为宗喀巴重要著作之一。

幻住庵清规

幻住庵清规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乃就丛林日用须知制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规矩,于延祐四年(1317)冬自序上梓。全编分十门,即:日资、月进、年规、世范、营办、家风、名分、践履、摄养、津送。附录之开甘露门,乃施饿鬼会之施食次第及法文、疏等。

宝带陀罗尼经

宝带陀罗尼经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