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币制造者

作者:纪德
伪币制造者

纪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26年。 纪德在此之前写的作品,往往只涉及一个道德、心理、美学等问题,而《伪币制造者》则描绘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某种程度地反映了本世纪初法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某些怀疑。 纹章工艺有一种手法,就是在一个纹章中心再放上一个缩小了的纹章,这种手法叫做“纹心”。文艺作品中,也有这种旨在烘托作品的意义或渲染场面的气氛的戏中有戏、故事套故事的手法,纪德也别致地称之为“纹心”,并且使之从此成为文学的一个术语。《伪币制造者》运用了“纹心”的手法。小说中安排了一个小说家爱德华,他跟纪德一样也在写一本名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并对小说理论和技巧进行着各种思考。 《伪币制造者》 的艺术气氛浓于故事气氛。通过爱德华,我们可以多少了解一些书中人物间的关系。但除个别人物在小说结束之前横死之外,这些故事没有开端,没有结局,人物的来踪去迹并无交代。小说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好奇地想认识卡鲁”。卡鲁是小说主人公之一裴奈尔·普罗费当的弟弟,一个只有名字而从未上场的人物。 纪德以“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锐敏的心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著。叔本华出身于但泽市(今波兰格但斯克)的富商家庭。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1811年去柏林大学专攻哲学,深受费希特“知识学”的影响。1813年在耶拿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大学开设“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讲座。1833年定居法兰克福,担任大学编外讲师直到去世。主要著作有《视觉和色彩》(1816)、《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全面论述了他的以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为核心,悲观主义人生观为外壳的哲学体系。1819年初版。全书包括4篇正文和1篇附录。第1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讨论传统的认识论问题。第2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讨论传统的本体论问题。第3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讨论艺术和美学问题。第4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论述伦理学问题。附录:康德哲学批判。叔本华的哲学来源于康德、柏拉图和印度哲学。他的悲观论迎合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失败之后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他的唯意志主义和反理性主义开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先河,影响了如尼采、詹姆士、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西方当代哲学家。叔本华在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的美学和艺术形而上学对近代西方美学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较大影响。

云麓漫钞

云麓漫钞

南宋赵彦卫作。初名《拥炉闲话》,十卷。开禧二年(1206),赵彦卫知新安郡时重刻,增补5卷。始题今名。南宋赵彦卫撰。书中多考证上古、秦汉名物,然亦有关于唐宋典章制度及其他杂事的记载。所记东京(开封)至女真御寨(黑龙江阿城)行程及吕大防《长安图》梗概,皆足资参考。其中记宋朝迎送金使所费,岳飞、韩世忠所部士兵作战勇敢等内容有史料价值。“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四库全书总目》)。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

太上洞渊三昧神呪斋清旦行道仪,原注「缺午晚仪」。唐末道士杜光庭删定。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道士清晨行洞渊三昧神咒斋,转诵《太上洞渊三昧神咒经》之科仪。谓行此斋仪可祝天下太平,亡灵得度。其仪式节次有唱赞、诵咒、上香、礼拜忏谢,步虚旋行,祝启发愿等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南宋泉州道士董思靖注解,书成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全书各卷分章注解《生神章经》。前二卷取经文上半篇,分作六段二十八章,概述各章要旨,并疏解其文。后二卷取经文下半篇,即《生神章》九首、《太极真人颂》二首,加以注解。注文认为先天道炁与后天万物有相生相成,理一分殊之关系。「生神之道,以空洞真一为体,以变化不一为用。」修道者应身心兼顾,形神双修,「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合天地万物之魂,以我之魄合天地万物之魄」。如是者则能形神俱妙。与道同体,超越生死,游乎三清。

古剧脚色考

古剧脚色考

戏曲论著。王国维著。成书于1911年。全文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对唐宋以来戏剧脚色的渊源及其特性加以考述。如宋金杂剧中的净、末尼、引戏、旦等四种脚色的起源和演变,元杂剧中由末、旦两种脚色派生出来的一些次要脚色的起源和性质。后一部分是论,即《馀说》,共四节。《馀说一》论述自唐宋至明清脚色之性质经历了自地位而品性、自品性而气质的三大变化。在唐代,脚色仅表其人社会地位而已,宋代脚色亦表所演之人之地位、职业者为多。元明始以品性定脚色,脚色之分,有表示善恶之意;如一剧之主角末、旦或生、旦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至清代又有以气质定脚色,如孔尚任《桃花扇》以气质之阴阳刚柔定脚色,而这一变化更有利于刻画人物。《馀说二》和《馀说三》分别指出戏曲面具、涂面与唐宋以前的民间伎艺的渊源关系。《馀说四》是对男女合演问题的考述,隋唐前歌舞表演男女合演;至隋唐歌舞渐变为戏剧后,男女不相杂;元杂剧中男可装旦、女可为末,也不容合演。该书收入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乾道稿淳熈稿章泉稿

乾道稿淳熈稿章泉稿

诗别集。宋赵蕃著。南宋乾道、淳熙间曾刊其诗,十册,赵汝腾为之序(见方回《桐江集》卷四《跋赵章泉诗》)。然世久不传。《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依旧题厘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后附《宋史·文苑传》本传及刘宰撰《章泉赵先生墓表》。武英殿聚珍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重刊此书,后有孙星华所撰《拾遗》一卷。《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二四有《章泉诗集》一卷,选诗三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