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康德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本书根据英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1929年英文版转译,原系三联书店1957年11月出版,自1960年3月起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书是康德“差不多12年悠久岁月沉思的产物”,全书42万字,包括一、二版“序言”、“导言”和两个主要部分。第1部分是“先验原理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第2部分是“先验方法论”(包括纯粹理性之“训练”、“法规”、“建筑术”和“历史”4个部分)。此书是为建立“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作者在本书中对纯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讨论了人的认识本质、能力和界限问题,试图藉此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体系。作者在导言中说明科学知识是感性经验材料同先天的知性形式、概念、范畴相结合的产物。他认为,“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第1部分在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者在此认为,感性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知识成立的先决条件和逻辑前提;论述了能够满足知性要求的多样性、限制性、原因与结果、必然性等12个范畴,作者在此还提出了有名的“二律背反”,强调知性纯概念只能运用于“现象世界”,而不能应用于“本体世界”。
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版序文
- 第二版 序文
- 纯粹理性批判导言
- 一 先验原理论 第一部 先验感性论
- 第二节 时间
- 纯粹理性批判 第二部 先验逻辑
- 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 第二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演绎 第一节 先验的演绎之原理
- 第二节 经验所以可能之先天的根据
- 纯粹理性批判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 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图型说
- 第二章 纯粹悟性之原理体系 第一节
-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之最高原理
- 第三节 纯粹悟性所有一切综合原理之体系的叙述-1
- 一 直观之公理
- 二 知觉之预测
- 三 经验之类推
- 四 普泛所谓经验的思维之公准
- 驳斥观念论
- 原理体系之全部要点
- 第三章 一切普泛所谓对象区分为现象与本体之根据-1
- 第三章 一切普泛所谓对象区分为现象与本体之根据-2
-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 第二卷 纯粹理性之辩证的推理
- 第一章 纯粹理性之误谬推理
- 驳斥孟但森(Mendelssohn)心灵永存之证明
- 关于解决心理学的误谬推理之结论
- 关于自合理心理学转移至宇宙论概言
- 纯粹心理学之第一误谬推理之批判
- 第二误谬推理:关于单纯性者
- 第三误谬推理:关于人格性者
- 第四误谬推理:关于观念性者
- 就此等误谬推理以论纳粹心理学之全体
- 第二章 纯粹理性之二律背驰
- 第一节 宇宙论所有理念之体系
- 第二节 纯粹理性之背驰论
- 第三节 理性在此等矛盾中之实际利害关系
- 第四节 纯粹理性所有之先验问题、其解决之绝对必然性
- 第五节 四种先验伪理念中所有宇宙论的问题之怀疑的论究
- 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为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之关键
- 第七节 批判的解决理性之宇宙论的自相矛盾
- 第八节 适用于宇宙论的理念之“纯粹理性之统制的原理”
- 第九节 就一切宇宙论的理念而言,理性之统制的原理之经验的使用
- 一 解决关于“宇宙全体现象所组成之总体”之宇宙论的理念
- 二 解决关于“直观中所与一全体所有分割之总体”之宇宙论的理念
- 三 解决关于“宇宙事象皆自其原因而来其所有总体”之宇宙论的理
- 四 解决“普泛就现象之存在而言所有现象依存性之总体”之宇宙论
- 关于纯粹理性所有全部二律背驰之结论要点
- 第三章 纯粹理性之理想 第一节 泛论理想
- 第二节 先验的理想
- 第三节 思辨的理性证明最高存在者存在之论据
- 第四节 关于神之存在本体论的证明之不可能
- 第五节 关于神之存在宇宙论的证明之不可能
- 第六节 自然神学的证明之不可能
- 第七节 根据理性之思辨的原理之一切神学之批判-1
- 第七节 根据理性之思辨的原理之一切神学之批判-2
- 第七节 根据理性之思辨的原理之一切神学之批判-3
- 二 先验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纯粹理性之训练
- 第一节 关于纯粹理性独断的使用之训练
- 第二节 关于纯粹理性争辩的使用之训练
- 第三节 纯粹理性关于假设之训练
- 第四节 纯粹理性关于其证明之训练
- 第二章 纯粹理性之法规
- 第一节 吾人所有理性纯粹使用之终极目的
- 第二节 视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决定根据之最高善理想
- 第三节 意见、知识及信仰
- 第三章 纯粹理性之建筑术
- 第四章 纯粹理性之历史
猜你喜欢的书
本事诗
唐孟棨撰。此书兼有笔记诗话体裁。它是记叙唐代诗人佚事之作。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征异、征咎、嘲戏七类。自序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论诗主缘情说。专叙唐代诗人写作某些作品的事迹本末(仅有二条记六朝诗作)。成书于光启二年(886)。唐代诗人轶事,赖以保存,颇注重真实性。《新唐书·艺文志》总集类著录“孟启《本事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同。他书引作者名为“孟棨”。现存版本甚多,主要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即据此排印)等。
指归集
指归集,南宋道士吴悮撰。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引用《金碧经》、《参同契》、《阴符经》及青霞子、葛仙翁、彭晓、张伯端等前人之说,论述炼丹修仙原理。其书分五篇:第一〈还丹不用药〉、第二〈还丹只铅汞〉、第三〈铅汞须得真〉、第四〈五行相生克〉、第五〈火候在精详〉。作者认为世人学仙炼丹,遍寻灵草,锻炼金石,皆不通理。「唯丹砂一味能存神与形」。古仙修大丹唯用铅汞,而不云四黄八石等杂药。铅汞即坎离、龙虎,皆出自丹砂,「一物分二体,半象铅半象汞」。此一物即是丹砂,此铅汞即真铅汞。炼丹者须按五行生克之理,火候卦象之机,炼养砂中铅汞成为金液还丹,则可服之长生。书中又主张内外丹兼修,反对先内后外之论。谓「修内丹未有不炼外丹而飞升者也」。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皆所以求安乐也」。若不炼外丹则不能升仙。此说与南宋盛行之内丹派有所不同。
独秀文存
陈独秀著。陈氏系安徽怀宁人。《新青年》的创办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独秀文存》收录陈独秀1915年到1922年之间的文章,共三卷,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独秀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的思想主张,而且几乎可以管窥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全貌。书中认为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风范和人格楷模,即进行“国民性质行为改善”,要独立自主而非奴性,要积极进取而非退隐保守,要科学实利而非想象虚文,要强健开放而非懦弱自守。与此新人格、新思想相呼应,陈独秀还努力提倡“文学革命”,倡导“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新文学,以反对专制的、玄虚的、陈旧的封建文学。书中还有一部分文章是对封建旧思想的申诉,对正统儒学、圣人孔子的批判,表现了作者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的坚决态度与勇敢精神。书中认为孔子学说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维护封建体制的,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不仅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更与民主共和国的精神背道而弛,不可调和。因此,只有彻底消除孔子学说,才能维护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对待西学与中学、批判与继承、吸收与扬弃等问题上,陈独秀的某些言论过于极端,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声。原书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后多次再版。198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重版,将三卷合为一册,最便读者。
跟青年谈鲁迅
《跟青年谈鲁迅》是作者跟青年谈论鲁迅的文章,从鲁迅的少年时代、鲁迅在日本、辛亥革命与鲁迅、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分析“阿Q正传”、鲁迅怎样写杂感、鲁迅的杂文、鲁迅与现实主义传统、鲁迅对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的贡献、鲁迅的艺术特点、鲁迅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心态进行讲解。鲁迅在他的青年时代,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章,对于当时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影响非常之大,让大家真真感到中国给封建统治太久了,封建道德是吃人的东西,非推翻它不可。
春秋五礼例宗
七卷。宋张大亨撰。张大亨字嘉父,湖州(治今浙江吴兴)人,宋代经学家。神宗元丰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直秘阁,卒于南宋初年。张大亨自称“少闻《春秋》于赵郡和仲先生”,和仲即苏轼。大亨之学亦以《春秋》见长。除《春秋五礼例宗》外,他还着有《春秋通训》一书。杜预在《春秋释例》一书中认为,《左传》之“凡”皆周公典礼,遂集而释之。后来唐陆淳又集啖助、赵匡之说而为《春秋纂例》。张大亨认为,杜预《释例》“与经踳驳”,且“不能该尽”,而陆淳所集《纂例》虽比杜氏《释例》“详显完密”,然亦“拘于微文、舍事从例”、“支离失真”。因而取《春秋》事迹,分吉、凶、军、宾、嘉五礼,依类别记。一礼之中,又分子目,综合三传加以解释,与五礼相表里。以五礼总括《春秋》,是张氏之首创,后元吴澄作《春秋纂言》,亦以五礼总括《春秋》,可能吴氏当时未见此书。此书原本十卷,明代已佚其军礼三卷。现存有宋刻十一行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徐积余藏海虞女士王诵义手抄本。[改]
观音玄义记
凡四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观音经玄义记、观音别行玄记、别行玄义记、别行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乃观音玄义之注释书。
依自序所载,系知礼六十二岁时所撰。知礼初投宝云义通,适逢义通讲观音普门品,经数番咨疑,遂得奥义,于宋天禧五年(1021)抄录之。以唐宋训诂主义之学风解释玄义之文句,强调性恶法门。天圣二年(1024),由遵式奏请收入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