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足够你爱
作者:海因莱因猜你喜欢的书
柳塘外集
宋代诗文别集。4卷。释道灿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著别有语录,故此以外集为名”。“释氏以佛学为内学,以儒学为外学也。”散文中有一篇《送一侍者归日本序》字里行间,充满中日佛门弟子之友谊,十分可贵。尚有部分专为佛教徒作的志铭,可提供一些佛教史研究的资料。诗歌以登山临水的题材居多。佛门的清静之气和世风的江河日下,使他的作品于淡泊萧散之中又含有一丝傲岸。如《和渊明祠》:“一寸归心酒得知,门前官道是危机。道傍也有人归去,不似先生真个归。”又如《钓台》:“汉室兴亡一聚尘,山河社稷几番新。独余七里滩头水,只属严家不属人。”
六书音均表
清段玉裁撰。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五卷。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五种。表一为全书总纲,表二分列十七部字之谐声偏旁,表三辨别古韵诸部分合远近,表四为《诗经》韵谱,表五为《群经》、《国语》、《楚辞》韵谱。六书文字按音分部,故名其书曰《六书音均表》。段氏分古韵为十七部,其精于江永十三部者,乃分江氏第二部为“支”、“脂”、“之”三部,分其第四部为“真”、“文”二部,分其第六部为“幽”、“宵”二部;入声分配亦有改变。段氏以为古同谐声者必同韵部,故其研求古韵,除据《诗经》群籍用韵材料而外,复以文字谐声参互较订,并用声旁统摄同部之字,以简驭繁,至为省便。又其阐发“古本音”、“古合韵”之说,辨识诗文押韵之必然与偶然;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是段氏超迈前人之处。所列古音十七部表,始于“之”而终于“歌”;部与部之远近疏密,则据合韵之理考定。与江永只以《广韵》韵目之先后排列,亦不可同日而语。段氏又特别提出“古无去声”与“古假借必同部”说,于文字音义研究颇多启发。分部虽未尽善,“真”部有入声尤自乱其例,其后王念孙、江有诰等皆别有论述以正其讹误。然其观点方法影响一代学人,其书不失为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其中讹错,段氏晚年或有所悟,但以书既刻板,无法追改。此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成于蜀,后又附刻于《说文解字注》后。1983年中华书局据《经韵楼丛书》本重印,周祖谟为撰前言并订正误字。
手的故事
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36年12月“开明书店创业10周年纪念专刊”《十年续集》上,署名茅盾。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与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讲述张不忍、潘云仙这对青年教师夫妇回故乡正赶上备战风,他们义务为民众做有益于战备的事的遭遇。豪绅奸商官僚相勾结诬陷这对夫妇为汉奸,罪证竟是手粗大。茅盾说该文“讲国民党的所谓战备活动在某个小县城里惹起的一场风波”。通过风波,赞扬张不忍夫妇的爱国抗日热情,暴露国民党当局包庇汉奸、打击抗日力量的罪恶。
船山诗草
诗别集。清张问陶著。二十卷,补遗六卷。卷一为乐府十四章,卷二、三为《戊丁集》、《戊巳集》,卷四为《出山小草》,卷五为《松筠集》,卷六、七为《乞假还山集》上、下,卷八为《扁舟集》,卷九为《骡车集》,卷一○至一三为《京朝集》,卷一四为《奇零集》,卷一五、一六为《己庚集》、《辛癸集》,卷一七为《依竹堂集》,卷一八为《出守东莱集》,卷一九、二○为《药庵退守集》上、下。连同补遗,收编年诗凡三千余首。《诗草》前有释道嵘及自序,后有石韫玉书后;《补遗》前有顾翰序,后有陈葆森跋。《诗草》有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编次刊本、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刊李岑、江海清《船山诗注》本,《补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葆森据从张立轩处所得遗稿刊行本。今通行本为1986年中华书局据嘉庆本《诗草》、道光本《补遗》排印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附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又《船山诗草选》六卷,黄丕烈选,收诗五百余首,有嘉庆二十二年黄氏士礼居刊本。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一卷 (唐)释窥基撰 金皇统九年至大定十三年(1149-1173)刻元重修赵城金藏本,《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为佛教因明类著作,仅存于《赵城金藏》。上世纪30年代曾经单卷模拟复制,并影印收入《宋藏遗珍》。但其后遗失。遗失的具体时间,应在1935年复制归还广胜寺之后,1949年送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之前。由于《赵城金藏》在辗转搬迁的过程中曾经石门(今石家庄)、保定,故今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发现本卷,亦在情理之中。现虽缺失原卷之第8纸以后部分,但沧海遗珠,再现世人,令人惊喜。
辩中边论
梵名Madhya^nta -vibha^ga-t!i^ka^ 。凡三卷。又作辨中边论、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辨无上乘等七品。异译本有陈代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注释书有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现存第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