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情感主义道德哲学著作。亚·斯密著。1759年出版,曾连续重版10余次。周辅成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有选译。亚·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本书以人的同情感为基础建立了道德哲学。1.把同情作为人性的核心部分,认为美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认为人不仅是自私利己的,而且人性中还有一种同情或怜悯他人的情感。这种同情感是人类本性中最基本,也是包含内容最广泛的道德情感,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由此而形成人们自觉的道德认识、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一般原则。2.指出道德评价的基本对象是人们情感之间的合宜性,人们同情感的一致便是道德赞许的基础。既然人的道德情感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同感。人们行为的道德品质也应从人们的相互同感中作出判断,看人们的相互同感是否运用得“合宜”。所谓合宜,就是人们相互同感感情的一致与相称,也就是行为者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社会的良好影响和道德后果)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以一般人的普遍同情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3.阐述了人从自爱到仁爱的过程。认为人爱集体甚于爱自己,爱国家甚于爱集体的道德情操是人类仁爱的天性使然的。完善的人性是节制自私感情,是仁慈仁
章节列表
升序↑亚当·斯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月亮下去了
本书是斯坦贝克出版于1942年的一部长篇佳作。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占领北欧某国(暗指挪威)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某小市镇以奥顿市长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反抗纳粹占领军的故事。 与一般的反法西斯主义作品不一样的是,在这部小说里,斯坦贝克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都尽量表现出了人性的两面性:英雄(或法西斯)的一面和普通人的一面。他既没有拔高反法西斯人民一方,把他们写得高大全,而是突出了他们对自由的热爱,不能忍受占领军的侵略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对德国占领军的描写也没有进行妖魔化处理,在他的笔下,这些侵略者是软弱的,甚至富于人性的。 本书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作品,饱含了作者对现实和人性的洞察,以及对人类前途的信心。
渔墅类稿
宋代诗文别集。8卷。陈元晋著。全书以政论文为主。《四库全书总目》称:“元晋嗜学好义,为德于乡人者甚多,历官所至,俱著政绩。今观集中,如《乞差甲首科札子》,极论当时赋役之弊。其于南宋废弛聚讼之象,指陈痛切,可谓深中膏肓。文多愤世嫉俗之言,则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谐于时者。”诗如其文,风格朴实,多有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谣》:“长年饭不足,背裂赤日中。忍饥不肯懒,辛苦求年丰。”又如《田间》:“高田拍拍水连塍,早稻将齐晚稻深。闭粜人家争发贷,丰年也有债相寻。”有《四库全书》本。
浮生六记
笔记。清沈三白撰。六卷。三白苏州人,有才华,工诗文,余不详。此编记三白与舅氏女陈芸自幼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互相爱慕,终成眷属。作者以缠绵之思,回忆其婚后夫妇合乐,诗文唱和的幸福生活,后芸娘早逝,三白回忆作此以资纪念。书分六记,首篇“闺房记乐”,次篇“闲情记趣”,三篇“坎坷记愁”,四篇“浪游记快”,五篇“中山纪历”,六篇“养生记游”。《说库》本,未见五、六两记,有目无文。而前四篇记述甚悉,文笔细腻,颇见才情,为言情笔记小说中情操颇为高尚之一种,其写琴瑟之乐,理解之深,互敬之雅,为晚清小说中独树一帜,可与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媲美。有单行本及《说库》本。原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以写家庭生活为主。文笔疏宕轻灵,颇富文学色彩。1923年北京朴社铅印俞平伯校点本,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宋守端说,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三。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佛教忏仪书。宋遵式撰。一卷。是对智顗的《金光明忏法》的补充和注释。据书首“缘起”称,《金光明忏法》的内容已载《国清百录》,但内容不全,故遵式作此“补助”。全书分六部分:(1)缘起;(2)按文开章以定铨次;(3)别明礼请洒散二法;(4)略明能请及所求难过;(5)总示事理观慧所依;(6)补助正修十科事仪。其“十科事仪”为:一严净道场、二清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召请诵咒、五赞叹述意、六称名散洒、七礼敬三宝、八修行五悔、九旋绕自归、十唱诵金光明典。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