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西湖老人繁胜录
笔记。南宋西湖老人撰。一卷。西湖老人事迹未详,当生于宁宗时。其书成于耐得翁《都城纪胜》前。原无单行本,从《永乐大典》录出。所记宫廷庆典礼仪、民间风俗习惯、社会组织、佛道生日、元霄灯品、瓦市勾栏,其中名目有他书不载者。清乐、七宝、香药、相卜各社,可见当时结社之不同门类。食店各色菜肴、果品、鱼虾、鸡鸭、鱼鲊、茶果仁儿、蜜煎等多至二百余种。诸色行市,共有四百四十行。并记各种杂耍,称“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卖符,少闲依元接上”。瓦市勾栏有: 说史书、杂剧、散乐、说经、小说、杂技、 傀儡、影戏、谈诨话等。全书反映南宋都市诸种社会相。 有 《涵芬楼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一九八二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刊行《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与本书之合刊本。
海琼传道集
一卷。元洪知常撰。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卷首有白玉蟾弟子陈守默、詹继瑞之序。序文讲述了洪知常的身世。书中以白玉蟾《金丹捷径》一篇、《钩锁连环经》一卷、《贞山快活歌》一章为内容,总名为《海琼传道集》。其中《金丹捷径》,杂辑有关内丹之图象、口诀、术语,并附以简说; 其《钩锁连环经》,是解说内丹名词的五言诗,并将常用内丹术语逐一列举阐释。因其自“金丹即是汞”至“混沌即金丹”各诗句之间前后连贯,首尾相接,所以叫作《钩锁连环经》。诗后引老君、张伯端、陈楠、葛长庚、薛道光、刘海蟾、吕岩、钟离权等人之言作为论说。其《卢山快活歌》是一首长诗。诗中宣讲炼丹学仙的乐趣等。清代学者对此书所收之文曾有过怀疑,认为非白玉蟾所作。《四库提要》称此书“文词鄙倍,殆村野黄冠所依托”;谓书中所载“钱曾名字二印,篆刻丑恶,亦庸劣书贾所赝造”。虽然此书不免舛误,未必出于白玉蟾之手,然而瑕瑜互见,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玄珠录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称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本印和印泥的关系。又引入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观点,认为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把事物的动静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在时空问题上,提出“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及“三世皆空”的观点。关于修道成仙的主张是:绝灭知见,坐忘养神,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该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史料。收入《正统道藏》第725册。
春秋辨疑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隐公六年“郑人来谕平”,卓氏认为当依《左传》训更成,《公羊》以为堕成,《榖梁》以为不果成者,文义皆误。又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公羊》以为此执而言伐为“大之”,因为孔子“不与夷狄之执中国”。卓氏则认为“伐”字即可用于国,亦可用于人,无《公羊》所谓“大之”之大义。如此之类,皆有见地。至于桓公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卓氏以为本为甲戌年正月己丑,史官偶倒其文;僖公十六年书宋五石六鹢是因为宋为三恪,如此之类,皆为臆说。卷首八卷为全书之宗旨。其中第一二卷为《经义》,相当于诸书之《纲领》,其后附卓氏自论,认为:《春秋》一书“乃夫子当日樵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其志焉。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笔削,而或以一字,或以微言,点缀拨动,俾躬弑逆者、谋弑逆将弑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而不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又谓 《春秋》“喜辞剧,怒辞遽,与辞详,弑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轻,正辞确,愸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皆一时之所进发而杂物之所结撰也。”卷三为《传义》,亦举杜氏以下诸儒论三传得失精要之语而录之。其后为卓氏概论,述三传源流而评其得失,兼评诸家之 《春秋》学,卓氏尤其推重陈傅良。其评三传,认为“《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由”。但《左氏》又“文词富艳,不识道理”,“好信小说奇闻,暗于大体”。而《公羊》、《榖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是“经旨”,虽其 “中间论事或违”,“多杂驳不雅训”,但“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基本上是前人的一般看法。卷四、五、六、七为 《书义》、卷八为《不书义》皆为阐发所谓《春秋》书法。卷八后尚有《时义》、《地义》两篇。清初学者较重此书,如俞汝言《春秋平义》引录此书颇多。现存明崇祯卓氏自刻本。
二林唱和诗
二林唱和诗,一卷,清彭绍升集,罗有高跋。
游心安乐道
全一卷。新罗僧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及净土宗全书第六卷。内容阐明净土之安乐及往生净土之因缘等。共分七门:(一)述教起之宗致,(二)定彼土之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明往生之因缘,(五)出往生之品数,(六)论往生之难易,(七)作疑复除疑。本书古来于净土诸家间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