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字的研究

作者:柯南·道尔
血字的研究

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的小说,是他所创造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故事中的第一部。作品的叙述者华生医生在阿富汗受了伤,之后回到了英国。他托熟人为他找一个同伴合租一所公寓,那个合租人就是福尔摩斯。此人目光锐利,善于推理,第一次见到华生时就看出他到过阿富汗。华生也逐渐了解到福尔摩斯的职业特点。一天,警长葛莱森给福尔摩斯送来了一封信,请他协助破一个案子。福尔摩斯和华生赶到现场,福尔摩斯缜密地侦察了一番。现场有被害人维伯,墙上还有血字。福尔摩斯试图用招领凶手丢在现场的戒指的办法引来凶手,未能成功。警长葛莱森还拘捕了被害人住在伦敦时的房东的儿子,把他当成了凶手,不久,被害人的秘书斯坦节逊也被人暗杀,死者身上同样发现了那个血字。福尔摩斯通过推理,已经推断出凶手是谁,用了一个计策引来当时正作马车夫的凶手杰佛逊·侯波,当场捉住了他。福尔摩斯解释说,人们可以通过事情的结果推断出产生这个结果的各个步骤,福尔摩斯正是用这种回溯推理的办法,从现场的脚印、死者的表情、血字、戒指等线索巧妙地破了案。《血字的研究》于1886年写完,出版时因篇幅长短还费了一番周折,发表后,一家杂志认为写得很好,约作者继续写下去,从此柯南道尔便开始了以福尔摩斯为主人公的一系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道教书。三卷。太玄女青乃神仙之名。托为太玄女青传达元始天尊法旨。其中分上元天官, 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篇。谓人于三元八节日念诵此经,则可消灾除罪,得福长寿。认为人本无形,从虚无中来,结气成体而有形, 若能形心合真, 则归于无形而成道。为古《灵宝经》之一。收入《道藏》第28册。

甲乙集

甲乙集

诗集。唐人罗隐(833—909)撰。十卷,补遗一卷。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登(今浙江桐庐)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更名“隐”。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著作颇多。此集所收,俱五七言诗。由于作者生活穷困,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故于冷静观察之中对社会多有深刻认识。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音调悠扬。写个人哀世感伤,亦真切动人。有明毛晋汲古阁刻本,《四部丛刊》影宋刻本。

千家诗

千家诗

本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总集。南宋刘克庄(1187—1269)编。二十二卷。克庄有《后村别调》已著录。此编收录唐、五代、宋人诗作,以宋人诗为多。常见本分上、下两集,上集收五、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收五、七言律诗四十余首。诗人数十人,而以“千家”名,极言所收包括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此编原为童蒙而编,作为学诗入门读物,选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书成之后,影响极大,待《唐诗三百首》出而影响稍减。后有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与托名谢枋得《重订千家诗》两种,编选庸陋,注释肤浅,时有谬说。或因此而误以为《千家诗》为谢、王编选,或误以三书为一书异名。此书坊间版本甚多,一九八○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康熙中襄平蒋国祥、蒋国祚与袁宏《后汉纪》合刻,后附《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今用以参校,较旧本稍完善焉。

景善日记

景善日记

景善为清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内阁侍读学士、户、工、礼、吏部侍郎。光绪二十年(1894)以“原品休致”,在京家居。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被其子推入井中溺死。日记始于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1月25日),止于次年七月二十一日(1901年9月3日),记述此期间北京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内部的纷争以及宫廷矛盾等。关于此本日记的介绍及英译本首见于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英人濮兰德(J·O·P·Bland)和白克浩司(E·T·Back-house)合著的《慈禧外纪》第十七章中。据介绍, 日记原稿系八国联军入京搜劫景善住宅时,落入白克浩司之手,现存大英博物馆。曾一度被中、外史界视为信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亦曾收入。但自三十年代起,即有英人刘逸生(William Lewisohn)、荷兰人戴文达(J·J·L·Duyvendak)、英人特雷福尔一罗泼(Trevor-Roper)以及中国学者程明洲等从日记中的史实错误、文笔、发现经过以及白克浩司的为人等方面,证实《景善日记》系出于白克浩司的伪造。近年来,我国史学家丁名楠曾去英国访问,在伦郭看到日记的原稿及其它有关文献,著文论证《景善日记》是白克浩司在中国人帮助下伪造的,其发现过程亦是虚构的。

朱子语类评

朱子语类评

清颜元撰。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河北保定)人。思想家、教育家。是书摘录《朱子语类》中第一百一十三卷至第一百二十一卷中“训门人”中条目,先列朱熹语,后附己说,对朱熹之说逐条加以批驳。其文犀利直率,嘲讽多于说理,甚或直斥,然其批驳间或断章取义,甚至扭曲朱熹原意。颜元的思想有一个转变过程,初宗程朱,后反理学。是书之评正以“反”为基调。颜元力主“实学”,故批评朱熹“千余年来率天下人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可谓迷魂第一、洪涛水母矣。”认为朱熹之学不仅误人,甚至误国。本书从理学反面立论,虽常有过激之语,然亦不失于反观理学的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