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

作者:柏拉图
斐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杨绛先生译。属柏拉图中期作品。该对话借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之前与朋友和学生们的话别,阐述了作者的理念论观点,中心问题是灵魂不朽。这篇对话发展了《曼诺》中提出的“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轮回的、不朽的。在人活着时,因受肉体感觉和情感的限制,灵魂不能认识真正的存在,只有摆脱了肉体束缚,它才能认识理念。理念与生灭变化、混杂不纯的事物不同,它是单一的、纯粹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理念是同名事物的根据、原因和目的。譬如,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含有了美的理念。在这篇对话中,作者也叙述了自己“心灵转向”的过程,即如何从最初的对自然哲学的研究,转变到对于理念的探讨。《斐多》在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在这篇对话和《国家》一文中阐述的理念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构成了他中期典型的理念论学说。

猜你喜欢的书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发表于1926年的中篇小说,为作者成名作。小说以沉郁的浪漫笔调描写青春的觉醒和真诚的爱情。主人公——20岁的大学生“我”在旋途中和情窦初开的14岁舞女萍水相逢,逐渐倾心,“我”尾随舞女所属的民间表演艺人一路飘流,希望能与她朝夕相伴。最终因经济困窘,兼之舞女养母的干涉,“我”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与其分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古朴,但作者却凭借丰富的感觉和心理描写,使古意翻新,别取蹊径。它赋予书中景物以灵魂和性格,使环境与人物合成一体,将感觉隐藏于抒写之中。通篇讲爱,却无一个爱字,但又令人幽忽心醉。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我”雨夜听鼓,先怕舞女受不三不四客人的欺侮,心感种种不安,既而又恐自己心念不净,将丰富感觉传达给了读者。语言朦胧深婉,以静写动,含情脉脉,余音颇多。正如郁达夫所评:“写男女的恋情、写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家国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风花月夜的迷人等等,只有暗暗淡淡、疏疏落落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将得纤屑不遗。”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著。我国首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犹太教的学术论著。写成于1919年11月。首先刊载于 《东方杂志》第17卷第5、6、7号(1920年2、3、4月)。1920年10月重新整理后出单行本。1923年12月作为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文库》之第72种出版,个别地方有所增删。后收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全书共12章,卷首全文刊载开封犹太教清真寺三件碑文并加考证,然后从犹太人始至开封的年代,与回教的比较,挑筋教之名的由起,有关人物、会堂、经卷,以及寺中的匾额和楹联,分别详加分析和考证。作者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犹太教及开封犹太人社团的历史,初次全文刊载了有关碑文和资料,并广泛搜求方志等史料,对有关人物史实作了印证,从而超越了以往西方学术著作的水平,作为中国宗教史的一部名著,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推许。

续幼学歌

续幼学歌

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鹧言

鹧言

自古蛮夷,鲜不为中国之患。中国所以御之者无所不备,而卒无全胜之策。惟虞舜之于有苗、汉文帝之于南越、我圣祖仁皇帝之于俄罗斯,不战屈人,为万世绥远之经。外此,则和战虽殊,皆因气之盛衰相为胜负而已。是非蛮夷之独难制也,盖一气生人,本无畛域,迭盛迭衰,皆听其人之自为而天地之气随之转旋旷览前史未有中国全盛而为蛮夷所制者亦未有蛮夷崛起而其国人才政令了无可观者刘渊石勒阿保机阿古达其雄桀坚忍皆超越羣伦怀愍之懦重贵之妄徽宗之昏氵㸒纵无强敌其国岂能久存是故御蛮夷者不必求之蛮夷而当求之中国也。

陆桴亭论小学

陆桴亭论小学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著有小说、文集、俚曲、诗、词、杂著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全书共490余篇。其故事大多采取民间传说及野史佚闻,内容多写孤鬼怪异之事,作者自称“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鬼狐世界以反映或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现存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历城张希杰《铸雪斋钞本聊斋志异》,分十二卷,有目四百八十八篇;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即一般通行本底本,分十六卷,四百余篇,但篇目并不完全。1962年中华书局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计四百九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