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作者:哈雷特·阿班
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本书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描写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情形。既有对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天灾人祸等情况的描写,也有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小客栈、外国商人等情况的描写。总之,《美国记者眼中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部了解二十世纪上叶中国社会的佳作。

哈雷特·阿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理解论

人类理解论

英国洛克著。中译本由关文运据伦敦乔治·贝尔父子出版公司1902年《洛克哲学著作》第1卷译出,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人类理解论》是洛克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初版于1690年。全书4卷69章,主要论述有关人类知识的起源、范围、等级和可靠性等问题。第1卷系统、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在欧洲普遍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出著名的“白板论”,论证人类的知识是后天获得的。第2卷集中探讨知识的起源问题。在破除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人类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的原理。第3卷考察语言文字与思想的关系。强调文字作为媒介体,在记录思想和传达观念上的重要作用。第4卷在前3卷主要讨论知识的起源问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知识的性质、等级(程度)和范围等问题,是全书的重点。洛克作为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在书中系统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一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促进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把握。洛克在书中系统阐发的哲学观点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不彻底的,其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成分被后来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家加以利用和夸张。

第二性

第二性

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著,1949年出版。本书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大胆而深入地探讨女性的人生和地位。指出妇女之所以屈从于男子,成为男人的第二性,是由长期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力量和传统势力造成的,而不是由女性先天的特质决定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应阻止妇女选择独立自主的、真正体现自己价值的生存方式。论证了身体的构造不能决定人命运的观点,指出作为自然人的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包括某些已被人们公认为常理的差别,都是荒谬的成见,是历史上男女不平等的产物。在西方社会中,虽然妇女权利得到法律承认,但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权利,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常常被传统习俗所限制。作者颇有见地的提出了妇女运动的新战略:必须重新分析女权运动,坚决摒弃迄今为止两性之间无价值的争论,切实有效地提高全体妇女的自主意识,打破一切社会成见及自身的心理偏见,争取完全独立和男性完全同等的权利。只有这样,妇女才能获得自由、尊严及独立的人格。作者由于在书中为改善妇女处境提出的某些观点,触犯了宗教信念,而受到罗马教廷的指责,并把该书列为禁书。但该书问世后,轰动一时,受到好评,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现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经典。

宫观碑志

宫观碑志

宋陶谷等撰。一卷。共收《泾州回山重修王母宫记》、《元重修毫州太清宫太极殿碑》、 《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等七篇碑记。分别述及中国古代四荒地理、泾水上游土质、物产,重阳成道宫所在地终南山地理位置及各宫观修建工程、四周山水、历史沿革、收藏经典册数等。对研究文化地理和道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正统)道藏》本。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现有多种《本草纲目》清刻本附刻此书,最早者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氏太和堂本。建国后有排印本(与《濒湖脉学》合刊)。

本来的自由

本来的自由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共计四十三篇,分别从林语堂所著《翦拂集》《大荒集》《行素集》《无所不谈》等散文集中选出,其中包含《我们的态度》《时代与人》《秋天的况味》《说难行易》等文章。林语堂所作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具风格。

记丁玲

记丁玲

人物传记。沈从文著。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9月初版。共10章,从丁玲的出生一直写到她与胡也频从山东回到上海。原编者在卷末加按语说:“原文较本书所发表者多三万余字,叙至一九三二年为止,因特种原因,目前未克全部发表”。作品记叙了一个冲破家庭束缚到大都市追求光明的新女性的生活道路。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现时也记下了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三个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