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鬼

作者:江户川乱步
白发鬼

日本富翁痴爱妻瑙璃子,妻却与风流画师川村媾和,有孕后以染花柳为名,隐居别所,处理胎儿。事后,二人为双飞,将富翁推下绝地致其昏迷,救起后活埋于家族墓穴。苏醒后的富翁,在绝望的孤独和黑暗的恐惧中度过数日。成功脱险后,富翁逃到美洲,靠家族墓室中的宝藏致富,途中经历海盗,最后回国,化名里见重之。里见计邀结识仇人,取得联系,先以瓶装胎儿尸骸吓唬他们,后将胎儿尸骸铸入金佛像,诱其前来骗取。那二人执迷贪念,再次欺骗老富翁,里见巧妙离间了瑙璃子和川村,令瑙璃子排挤川村,逼其自尽。成功诛杀川村后,里见将瑙璃子诱入地窖,扬言要把她活埋,为了求生,瑙璃子脱下婚纱,与富翁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肉搏,然后色诱他,失败后,被和婴儿的尸骸一同活埋,绝望的瑙璃子抱着婴儿尸骸数着珠宝唱起歌来,然后富翁去自首了。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临川集[四库本]

临川集[四库本]

北宋王安石著。又称《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收录了作者大部分诗文,与其文集另一版本《王文公文集》除在篇目、编次等处有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类杂著体现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思想。其《洪范传》等篇最为重要,阐述了“生物者气也”的宇宙衍生论和“道立于两”的矛盾运动观。认为由“太极”(“气”)生成“五行”,五行变化生为万物。万物化生的原因在于五行变化往来的矛盾运动,其动因即在于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论述了“有”与“无”的统一关系,认为“无”之为用即存在于与“有”的统一之中,“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老子》)。批判了“性善情恶”论,提出“性情一也”的命题,认为“性”可随后天道德实践而改变,“非生而不可移”(《性说》)。有明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本、中华书局排印本。本站有《临川先生文集》为标点本,但有很多缺字,可以参考四库本。

围城

围城

长篇小说,钱钟书著,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书名“围城”取自法国一句古语,含义是:爱情、婚姻或某一种人生,就好象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品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三年,一味游乐,一事无成,最后只得花钱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假文凭。方回到家乡受到隆重欢迎,但因为作假心虚。到上海后,方去看望同船回国的苏文纨小姐,苏对方很钟情,但方无意。方爱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不久唐离去。此后,方和留美硕士生等一起应聘到内地湖南的国立三闾大学任教,到后才知这里也是乌烟瘴气,同事中有的极度自私,有的大胆假冒博士,有的俗不可耐。一年后,方和未婚妻孙柔嘉离校另谋出路,途中在香港结婚。方、孙夫妇回到上海,一系列矛盾和苦恼接踵而来,两人由争吵到动武,都想从“围城”里挣脱出来,最后孙离家出走,方决心到重庆去另谋生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多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受过洋化教育的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等上层知识分子形象,作品以其深刻绝妙的心理描写,高超的讽刺笔法,恰当地大量引用中外文学典故,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成就,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是现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精品。

姜斋诗集

姜斋诗集

诗集,明清之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他一生写诗不辍,现存诗作1674首,收入《姜斋诗集》。《姜斋诗集》包括《姜斋五十自定稿》一卷(277首)、《姜斋六十自定稿》一卷(206首)、《姜斋七十自定稿》一卷(150首)、《柳岸吟》一卷(88首)、《姜斋诗分体稿》四卷(210首)、《姜斋诗编年稿》一卷(127首)、《姜斋诗賸稿》一卷(12首)、《落花诗》一卷(99首)、《遣兴诗》一卷(134首)、《和梅花百咏诗》一卷(110首)、《洞庭秋诗》一卷(30首)、《雁字诗》一卷(56首)、《仿体诗》一卷(38首)、《岳余集》一卷(25首)、《忆得》一卷(77首),此外,《姜斋诗文拾遗》二卷中还有若干。船山现存的这些诗作远非全貌,其早年诗作收入《漧涛园初刻》、《买薇集》,已因兵乱遗失,《忆得》中所收诗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船山68岁时,“仿佛忆童年至丁亥诗,十不得一而录之。”而《忆得》所收诗作为77首,按比例算来,丁亥年前的船山诗作应在800首左右。由此可知,船山之诗,可谓富矣!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从佛陀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佛教的道范。在中国,能够代表佛陀的圣格、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慈心悲愿的白话文佛陀传记不多,本书是其一。 星云大师以虔敬,庄严的心态,写佛陀的一生历劫成道的过程,撰写佛陀深厚的同情心、慈悲心、智慧心,引导读者深深思维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佛道!这部《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于1955年,以崭新的角度,客观认真地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并扼要介绍佛陀出世时印度社会的背景,以及僧团成立的状况及其矛盾和困境。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教论著。隋智顗述。一卷。此书前有宋熙宁九年(1076)杨杰序,书末有宋元祜八年(1093)陈灌序。以问答的形式,论释有关净土的问题。所论“十疑”为:(1)求生净土,自安其身,则是无大慈悲疑;(2)求生西方净土,岂不乖本来无生理疑;(3)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乘疑;(4)偏念一佛净土疑;(5)出过三界,具缚凡夫疑;(6)即得不退,超过三界疑;(7)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何须求生西方疑;(8)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云何可通疑;(9)女人及得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疑;(10)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疑。其中第八疑末“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一段,引自《杂集论》,其论为唐玄奘所译,故知此文有唐人补注的内容。此书见载于明清诸藏及《频伽藏》、日本《大正藏》等。

大迦叶本经

大迦叶本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