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止集
作者:陈应芳
水利志。明陈应芳撰。四卷。应芳字元振,南京泰州(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福建布政使参政。作者因家居淮南泰州“泽国”,为讲求水道源委,河之利害,以明水利。集当时有关水道奏疏、公移、私札为是书。五万七千余字。以“敬止重桑梓”名书。首为泰州上河、下河,高兴下河、兴化下河、宝应下河和盐城下河诸图。附“论漕河建置”、“论地方形势”、 “论五方城冶”、 “论广陵田赋”、 “论减水堤闸”和“论高堰利害”等十三篇。继为奏疏、公移、序、碑、传六篇; “答陈如冈掌科问湖工募夫议”等尺牍二十七篇; “士夫公上院道书”和“复褚爱翁抚台”等二十八书。该书所载今昔水道变化很大,与图亦多有不符;但议论详明,对河道之疏浚、筑防,仍有较大裨益。有《四库全书》本。
陈应芳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涉斋集
诗别集。南宋人许纶(?—1209)撰。十八卷。纶本名及之,字深甫,永嘉(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知分宜县,迁宗正丞,宁宗时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后谄事韩侂胄得同知枢密院事,又拜参知政事。韩被诛,降两官,贬泉州居住。其集《宋史·艺文志》及《国朝经籍志》均著录许及之撰三十卷,唯《永乐大典》题“许纶”,不知何据。此集世无传本,清四库馆臣摭拾残剩编为十八卷。以体编次,收五言古诗五十三首,七言古诗五十九首,五律一百又四首,七律三百十九首,五排十首,五绝一百六十九首,七绝三百二十四首,六言诗十三首, 总一千又五十一首。其诗师法王安石,《四库全书总目》以为“虽下笔稍易,未能青出于蓝,而气体高亮,要自琅琅盈耳,较宋末江湖诗派刻画琐屑者,过之远矣。”有《四库全书》本。
乐府补题
词选。原书未署编者姓氏。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陈行之墓志铭》,谓陈恕可有遗著《乐府补题》;而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著录“仇远《乐府补题》一卷”。《乐府补题》或是陈、仇二人所辑。此书为宋末遗民词人之咏物词专集。宋亡之后,王沂孙、周密、王易简、冯应瑞、唐艺孙、吕同老、李彭老、李居仁、陈恕可、唐珏、赵汝钠、张炎、仇远等14位遗民词人,先后在宛委山房、浮翠山房、紫云山房、馀闲书院和天柱山房结词社唱和,分别以《天香》、《水龙吟》、《摸鱼儿》、《齐天乐》、《桂枝香》五调分咏龙涎香、白莲、莼、蝉、蟹。最终结集为《乐府补题》。因每次唱和并非诸家同时参与,故全书所录仅37阕。集中咏物诸词,皆寄托遥深。因词作主旨隐晦曲折,故自清初以来,论词者每欲追寻其创作本事。宋亡后,元僧杨琏真伽曾带人盗发会稽(今浙江绍兴)宋帝陵墓,劫取珍宝,毁弃遗骨。当时宋遗民唐珏、林景熙等人事后曾潜入墓地,收葬骸骨。清人厉鹗以为《乐府补题》诸词所指即与此事有关。近人夏承焘作《乐府补题考》,又申此说,以为王沂孙诸人之词均为杨琏真伽盗掘宋帝陵墓后作,“大抵龙涎香、莼、蟹指宋帝,蝉与白莲则托喻后妃”。然亦有持异议者,以为《乐府补题》诸词虽深含故国之思,然其创作与宋帝陵墓被盗事无关。此书元刻本已佚。今存最早之本为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然在明代并无影响。清初朱彝尊发现此书后,携至京师,蒋景祁见后激赏不已,遂付梓刊行。此书行世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清初词风为之一变。蒋景祁《刻瑶华集序》谓:“得《乐府补题》而辇下诸公之词体一变,继此复拟作‘后补题’,益见洞筋擢髓之力。”今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疆村丛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
北梦录
余自民国甲子撰《北京建置谈荟》,刊于《星报》,次年编辑《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不数年售千余册。自此以后,燕都人士请求掌故,遂成风会。庚午为北平研究院创《北平志例》,写集材料,又复不少。偶思此事,忽忽已历十春;而赫赫名都,千年胜迹,遂有沦为榛莽之惧。箧中故纸,久不编次,亦恐将为尘蠹所湮。爰徇吾友之意,仿退谷竹垞之例撰为兹录。
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
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二卷,明代佚名,有序,冯梦祯序,李经序。
首楞严三昧经
梵名S/u^ram!gama -maha^-su^tra 。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别本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剌蜜帝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首楞严三昧(勇伏定)。其后舍利弗问佛三昧是否可远离魔境,佛遂放一切魔境,而以首楞严三昧降伏之。古有支娄迦谶、支谦、白延、竺法护、竺叔兰、支施仑等之别译本,今皆不传。又支敏度曾就上记之别译,汇集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等三本而作成,合首楞严经八卷。六朝时代颇受重视,如法显传(大五一·八六三上):‘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本经自古盛行于印度,近来于新疆发现本经之梵文断片。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佛游忉利,止夏三月,与八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俱。月氏天子,问法得记?大目犍连,劝发诸天供养世尊。佛为略说十方现身施化之事,非声闻缘觉所知。又明一切佛身,皆同幻化,有供养者,福佑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