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图略
作者:王喜王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苍白的轨迹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遭受最悲凉的背叛之后,或许再纯粹的人心,也会升起恨意……当红女作家突然发疯、其丈夫与仆人相继失踪、新闻记者坠崖惨死……离奇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就像一张绵密巨大的蜘蛛网,将无处可逃的猎物不紧不慢地锁定、消灭。当复仇者决定将余生都付诸于一次复仇,他(她)就变得冷静,理性,耐心;只为一个漫长的复仇计划,不急不缓,丝丝入扣,在岁月的配合下,将棋局中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抹杀。
不谢方
方书。又名《世补斋不谢方》。1卷。清陆懋修(九芝)撰于同治五年(1866年)。陆氏取“病愈而不谢,病愈之速而更不谢”之意,谓书中诸方有使疾病速愈之效,故名《不谢方》。共收风寒温散方、风热凉散方、风寒挟食方、风寒挟痰方等温病、内、妇、儿科用方30首,每方概述应用要领。现存稿本、《世补斋医书》本等。
医方絜度
《医方絜度》三卷,载方261首,每方均标出处、主治、煎服法、方信纸。对研究与学习方剂大有裨益,而其特色则寓于方论之中。援引包括著者及其史钱韵之在内45人的300条方率,多有名医之论,诸如叶天士、王孟英、汪讱庵、徐灵胎等人。对每首方子皆条分缕析,援理确凿,分析透彻,如香连丸条下:叶天士曰:夏秋利疾,固是湿热积滞,古人称曰滞下,谓滞在气,滞在血,不独食滞一因也。木香调气导滞,黄连清化温热,二物相须,夏秋下利初起第一神方。
孙真人摄养论
孙真人摄养论,唐人孙思邈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篇言脏腑补养法,文体类似《礼记•月令》。书中列举一年十二月中五脏六腑之气运病变,以及饮食起居之相应增减宜忌事项。例如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此月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勿食生葱生蓼,勿食蛰藏之物,虎豹狸肉;此月四日宜拔白发,七日宜静念思真、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忌远行等等。其余各月与此类似。南宋《秘目》着录孙思邈《五脏旁通导养图》一卷,似与本篇有关。
周易集说
元俞琰撰。四十卷。《通志堂经解》本。亦称《俞氏易集说》。俞氏曾裒集历代《易》家之说为《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乃掇其精华以成是书,前后历三十多年而四易其稿。其初宗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于程、朱之外自出新义,颇有创获精审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俞氏立说,虽有离奇怪异者,“然其覃精研思,积三、四十年,实有冥心独造,发前人所未发者,固不可废也。据琰自作《后序》,尚有《读易举要》、《读易须知》、《易图纂要》、《易经考证》、《易传考证》、《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外别传》诸书。今惟《易外别传》有本单行,《读易举要》、《易图纂要》见《永乐大典》,余皆未见。《序》称诸篇皆旧所作,将毁之而儿辈以为可惜,又略加改窜而存于后。则旧刻本附此数书,今佚之矣。”
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