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谣集杂曲子
作者: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敦煌本《云谣集杂曲子》有两本,于清末被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盗去,一藏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存十八首,一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存十四首,校除重复,有三十首,与原题三十首之数合。计〔凤归云编〕四首、〔天仙子〕二首、〔竹枝子〕二首、〔洞仙子〕二首、〔破阵子〕四首、〔浣溪沙〕二首、〔柳青娘〕二首、〔倾杯乐〕二首、〔内家娇〕二首、〔拜新月〕二首、〔抛球乐〕二首、〔鱼歌子〕二首、〔喜秋天〕二首。此十三调,均见崔令钦《教坊记》所载曲名中。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崔令钦官国子司业,为隋弘农太守宣度之五世孙。又考《教坊记》,记事讫于开元而上,则知令钦为肃、代二宗时人,而此十三曲者,固为开元教坊旧物。诸曲句法,多不同于后人。因可见唐人词律之宽,与诗词演变之迹,由近体诗而长短句之变,当于此集观之。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先后有王国维、罗振玉、吴伯宛、朱祖谋、刘复、卢前、冒鹤亭、郑振铎、唐圭璋、王重民、任二北、胡适、饶宗颐、潘重规、沈英名等诸家的抄本、刻本、影本、校本或摹本问世,其传刻之广,研讨之深,蔚为大观。《云谣集》的发现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研究词的起源、体式和内容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有敦煌卷子本。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正一解五音咒诅秘箓
太上正一解五音咒诅秘箓,撰人不详。书中提及明初正一道天师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等人,应出于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太清天中老君授正一真人。内载五方神君名号、符图、神像,以及授箓盟信、法祠等。据称凡被恶人厌祷,或被鬼神诅咒而生灾害,寻道士受得此箓。即可「解释咒诅,荡禳厌祷,消灾度厄,延寿长年」。
医学心悟
综合性门径医著。五卷。清程国彭撰。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程国彭,字锺龄,号普明子。生卒年不详。天都(今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程氏以医术名噪于康熙、雍正年间。《医学心悟》为其代表作。本书是程氏积三十年之医疗心得,并融会《内》、《难》、《伤寒》等理论,以及历代医家临证之精华编撰而成。本书内容,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医论四十篇,总论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等理论及其应用;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六经证治;卷三则论述内科病证的辨证施治;卷四则主要论述眼、耳、咽喉等病证治,并附有外科证治;卷五为妇科经、带、胎、产等病证的辨证施治。上述各证分别论其病源、病状、诊断和治法、并附有程氏自拟的经验方,使人一目了然,颇为切合临床实用。程氏主张,学贵沉潜,务求对医理有所悟解,其临证,首重病因,且辨证精当,颇得要领。如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这是对八纲辨证方法所进行的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总结。本书文字简炼,易读易记,亦是其特点之一。另外,书中根据《伤寒论》所归纳的治病八法,亦颇有深意,素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如论“和法”时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所论确属深刻而全面,可谓详而不繁,简而能备。此外,书中所列各科病证,分类清楚,论述详明,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用方药简便易行。综观全书,确是学习中医登堂入室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现存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主要版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志怪
志怪小说集。东晋祖台之撰。2卷,疑亡佚于宋。明清《说郛》、《古今说部丛书》有辑,题为《祖氏志怪录》,共8条。鲁迅《古小说钩沉》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等书中遗文共15条,较为完备。以祖氏《志怪》的内容上看,表现较为丰富,并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扬善抑恶的作用。如《吴中士大夫》条中,写吴中一士大夫与一母猪精化成的女子苟合;《江黄》写好色之徒因污辱江黄化成的裸女而遭到惩罚。这两则故事均讥讽了贪淫好色的行为。另外,祖氏《志怪》所记神怪故事往往附会一些历史名人。如《陶侃失牛》和《周处刺蛟》,前者表现了一种封建迷信的风水观念,暗含反迷信思想;后者则借周处之名,将他写成为民除害,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说明人民不会忘记能做些好事的官吏。在艺术上,祖氏《志怪》有较突出的戏剧化特点。如《庐山夫人》写庐山夫人非常喜欢建康小吏,并将女儿引见给他,女儿为他歌奏一曲便辞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读者不知所云。紧接着又一小段仅40几字,续说前段,原来庐山妇女是一厢情愿。这种写法大大增进了这篇悲剧故事的艺术效果。还有一则孝子中书郎盛冲的故事,只在故事最后用10余字便表达了作品中人物一悲一喜的重大转折,极富戏剧性的结构方式。由此可见,祖台之的《志怪》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好作品,理应在中国小说史上受到重视。
方珍珠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北京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出版。剧本采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一群说唱艺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抗战胜利以后,鼓书艺人破风筝与养女方珍珠从内地回到北平。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受到了种种迫害。富商、特务要抢方珍珠为妾,军警、流氓不断上门骚扰,弄得他们无法谋生。北平解放以后,艺人获得新生。他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开始组织起来,经常到工厂、农村为群众演出,到处受到欢迎。方珍珠也进学校读书,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剧本塑造了两代艺人的生动形象,表现了方珍珠一家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此剧对于艺人在旧社会受到迫害反映相当深刻,是老舍建国以后话剧创作的起点。
维摩经评注
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前附谢康乐十譬赞。
东海若解
东海若解,一卷,唐柳宗元著,清实贤解。东海若,收于柳河东集卷二十铭杂题部、全唐文卷五八六、居士传卷十九。内容叙述一海神东海若,登上孟猪冈,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满粪壤蛲蛔,海神将之密封投海。后一瓠从海神之教,于荒岛破瓠,去群秽而令海水复归于大海;一瓠则不知己之臭秽,犹以海水自负,遂令海水不复归大海。此寓言,后者寓意我即本来佛,拨无现实之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等,固执于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等性空之立场;前者寓意从圣人之教,修念佛三昧,舍去群恶,广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得同于佛之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