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作者:佚名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元杂剧剧本。一作《大妇小妇还牢末》。简名《还牢末》。无名氏撰;一作李致远撰。末,谓剧本主角为正末。叙梁山泊头领宋江遣李逵下山至东平府招降五衙都首领刘唐、史进。不料李逵路见不平,将人打死,拘至府衙。本是死罪,六案都孔目李荣祖改案为误伤发配。李逵感恩,至荣祖家致谢,道出真实姓名,并将所佩金环遗荣祖。荣祖使小妇萧娥保存。大妇谓恐有不妥。萧娥原与本府令史赵某有私,又怒大妇之语,以金环为证告荣祖私通贼人。荣祖被拿问。萧娥知荣祖与刘唐有隙,教刘唐吊死荣祖,弃之荒郊。风吹雨浇,荣祖又活。被萧娥发现,使刘唐背之还牢。宋江差阮小五持书下山,再次招降刘唐、史进,3人劫狱救出荣祖。正欲还山,与下山搭救荣祖的李逵相遇。乃共擒赵令史、萧娥,同归山寨。作为元代“水浒戏”之一,此剧虽演《水浒》故事,但情节皆为长篇小说《水浒传》所无。现存主要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猜你喜欢的书

黄箓五老悼亡仪

黄箓五老悼亡仪

黄箓五老悼亡仪,不署撰人。其法事节次多同于《黄箓十念仪》,盖亦出于宋代。收入《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称扬五方五老,以为亡灵忏罪荐度之仪。五方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丹灵真老三炁天君、西方皓灵素老七炁天君、北方黑灵玄元五炁天君、中央黄灵皇老一炁天君。行仪时依次礼拜五方五老,宣读愿文。愿文结句称:「焚香仰启大慈尊,引领亡人生乐国」。

太清玉碑子

太清玉碑子

《太清玉碑子》,道家丹道典籍。原书不分卷,不著撰人姓氏,亦不著时代,但《宋史·艺文志·神仙》与《通志·艺文略·道家》均已著录,唯《宋史·艺文志》注:“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另外书中尚引用《阴符经》语,如第十页有“黄帝阴符云(并非阴符经原文):同师者受闭在于金口金柜,千金不传,万不失一”云云。是知此书当出于唐宋间。 该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葛洪与郑思远关于道术存身与金石炼丹的问答。首论全神延形之道,认为“阳精魂立,阴精魄成,两精相薄,而生神明,神以形用,形以神生”,阐述形神之间关系,并且“神以道全,形以术延”,强调可以通过修道以全神,术数以延形。次论道术之旨,认为“道隐无名,术彰有实”,道成则神全,术行则身存,只要修成道术,就可以全神存身而不老。而术则包括导引胎息,御女还精,饵丹在身。末论存身之法,炼丹之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金一石之谓丹”。石“乘阳而热”,金“乘阴而寒”,使金石相合,阴阳得中,则金精石液,合炼成丹,饵之即可强筋坚骨,起厄度世。这仍然指的是金石大丹,与汉晋丹家坚信金石可以不朽的思路是一致的,符合葛洪《抱朴子》之旨。 此书后半部分载炼金精石液,炼铅汞成丹之歌诀。计有《瑶瓶歌》《太上诀傅天师》《太清经口诀》《阴长生歌》《龙虎诀》《五金歌》《大还丹歌》等。或言内丹,或言外丹,其言颇多可采,并可熟知炼师借外丹言内丹之隐诀。不过念念不忘欲求长生,仍需炼得金液大还丹,否则大道难成。 全书于药物、鼎器、一切烧炼之诀要皆详加诠释,确为丹道典籍。读之,不仅可进一步了解汉晋丹家思想,而且对气功养生、道家房中之术,以及炼制外丹所用石药都有较深入的体会。其中有关金液大还丹部分,对古代化学史的研究也有相当价值。

西圃词说

西圃词说

清田同之撰,1卷。田氏论词之流变,宗王世贞正宗、变体之说,但他认为填词应各见性情,婉约是本色,豪放亦非不是本色,这就显得比较灵活了。他认为词中有诗人之词,有文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语多中肯。田氏对词的音律,也很重视,《词说》全文征引李清照《词论》,于“别是一家”之说是独有会心的,他认为词律较诗律倍难,强调“宫商调,阴阳谐”,于字的四声和调之宫商均加讲求。他以艳丽为词之本色,但又强调不应流入浅俚。于词之格调气度,追求神韵,所谓“以神气为主,取韵次之,镂金错彩其末也”,可见他论词颇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西圃词说》在评论词人方面,间有不一致及错误之处。如他既称姜夔于南宋最为高洁,史达祖、高观国,张辑、蒋捷、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效仿姜,又称史达祖为南宋第一词人,这就不免矛盾。同时,强派吴文英为姜夔嫡派,也与实际不符,实际吴文英是心香周邦彦而自成一派,所以田氏之说不够恰当。

燕对录

燕对录

燕对录,一卷,明李东阳撰。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人。天顺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后受顾命,辅翼武宗。传见明史卷一八一。此书自弘治十年二月至正德六年八月,凡召见奏对之词,悉着于编。

孝经定本

孝经定本

一卷。元吴澄撰。该书以 《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书末有大德七年 (1303) 门人张恒跋:“ (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该书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然诠解简明,秩然成理。当与朱氏《刊误》并行为《孝经》的两种改本。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经解》本,亦有明朱鸿编 《孝经十书》本。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罗什译之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