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词

作者:陈霆
水南词

一卷。陈霆撰。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赵叔雍跋云:“(陈霆)诗古文词合为《水南集》,别有《渚山堂词话》三卷。吴兴刘氏嘉业堂得明刊集本,归安朱彊村侍郎即据以辑入《湖州词征》,惟《点绛唇》(碧水澄秋)一阕,集中两见之,《词征》已为删乙。余以刘氏原本覆锲,故一仍其旧云。”

章节列表

升序↑

陈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坎特伯雷故事

坎特伯雷故事

英国作家乔叟的一部韵文体故事集,发表于1386年到1389年。总共包括24个故事,除《梅利比的故事》和《牧师的故事》用散文体写成外,其他主要采用叙事诗体形式。内容大多是取自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包括“骑士传奇”、“浪漫传奇”、“圣母奇迹传说”、“短篇俚俗故事”、“童话故事”、“鸟兽寓言”、“实际生活的讽刺故事”等等。采用传统的“框架故事”结构,写一群到坎特伯雷去朝拜圣徒托马斯·柏刻特遗骨的香客,在三天结伴同行的旅途中轮流讲的故事。这些香客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骑士、商人、学者、律师、游乞僧、侍从、女修士、手艺匠、船工、农民、磨坊主、客店老板等等。他们讲故事诙谐、幽默,叙事性强,寓意深刻,很多故事能大胆揭露僧侣的虚伪,严肃地考虑妇女的命运,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爱情,表现了中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生气勃勃的乐观情绪和生活理想。此作无疑是中世纪文化中积极方面的全面总结,其中戏剧性的叙述、现实主义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为后来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开拓了道路,发生了巨大影响。

午亭文编

午亭文编

五十卷。清陈廷敬(1639—1712)撰。陈廷敬,字子端,号说严,本名陈敬,因举进士时同科有两陈敬,因奉旨增“廷”字。泽州 (今属山西晋城东北)人。顺治十五年 (1658)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学士。谥文贞。陈廷敬生平好学,少与汪琬以文章切磋,与王士祯以诗唱合,都能形成很好的交流契合,却又保持各自风格特点。著有 《尊闻堂集》。是书是陈廷敬晚年手定为此编,其门人林佶缮写付刻。陈廷敬有午亭山村,在阳城。因 《水经注》载“沁水迳午壁亭”而名,因以名集。凡诗二十卷,杂著四卷,经解四卷,疏序记及各体文共二十卷,《杜律诗话》二卷。陈廷敬论诗宗杜甫,不为流连光景之词,颇不与王士祯相合,而王士祯颇为推崇他的诗。所为古文,虽汪琬性好排诋,论文很少推崇别人文章,但对陈廷敬之文亦评价很高。他者生平身居官场近四十年。值文运昌隆之日,从容载笔。典司文章,虽不似王士祯笼罩群才,广于结纳,而文章宿老,人望所归,可称大手笔。该集卷首有廷敬自序,谓:“于汪王不苟雷同,然蹊径虽殊,而分途并鹜,实能各自成家,其不肯步趋二人,乃所以能方驾二人欤。” 由是可知其为文所本。该书有 《四库全书》本。

营平二州地名记

营平二州地名记

地名志。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残一卷。炎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已著录。是书约写于作者游历京师永平府、山海关和蓟州期间(即顺治末,康熙初)。营州泛指辽水以东至朝鲜地。平州为清永平府地。炎武游永平时,“郡人以志属之,炎武未应其求”,因摭古营、平二州故实,纂为六卷。题名为《营平二州史事》。今书已佚。 《四库提要》称“此本出自惠栋红豆斋,惟载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仅一卷”。可能为其六卷之一。一万六千余字。载自陶唐以来古地名,诸如碣石、孤竹、首阳山、山戎、令支、义矩等二百余个。该书当是作者随笔杂钞,失之删削。然炎武娴于地理,其所纂述多有根据。书虽残缺,但对研究上述二地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又名《良朋汇集》、《汇集经验良方》。方书。清孙伟撰。五卷。伟字望林,幼因家贫,留心方术,行医五十年,将所积方集成二卷,曰《经验藏书》。后又得奇方若干,多有效验,乃辑成此书。全书约十四万字。因书中载方,皆为同友经验手藏,经汇集而成,故名。以金、木、水、火、土分为五集。卷一金集,分中风、伤寒、中寒等二十一门; 卷二木集,分痞满、蛊胀、积聚等二十七门; 卷三水集,分养生、头痛、眼目等四十五门; 卷四火集,为妇人科,分妊娠、难产、白带等二十八门; 卷五土集,包括外科、急救、伤科、虫兽伤等病症,分三十二门。凡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一千六百余首。门类齐全,包括临床各科病症。不言脉理,以搜辑验方为主,方多效验,便于读者临症选取。可供临床参考。另有四卷、六卷、十卷本。有康熙五十年 (1711) 刊本。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宋谢守潮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节抄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而成。本书鲜见其他传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高宗时代之师子国王所献,逮元和年间,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诏译之,复由谏议大夫孟兰等四人修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