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作者:曾子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约为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原为《礼记》中一篇,后司马光著《大学广义》,《大学》遂成单行本。至宋代朱熹始,不从旧学,而自成章句,并于淳熙年间,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撰《四书章句集注》,使《大学》成为《四书》之一。因《大学》为初学者入德之门,故列《四书》之首。它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为学次序,即三纲领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阐明了古时大学以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佐治人才为最终目的,又规定了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从读书穷理和力行修身做起。三纲领八条目,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家们研究教育的重要基础。

曾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托克维尔回忆录

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以当事人的身份回忆法国1848年革命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政界人士及事件发表犀利的评论,不仅为后人研究1848年革命史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而且也为后人阅读学习《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著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新竹县采访册

地理杂志。清陈朝龙等撰。十二卷。该县旧无专志,光绪年间,奉檄设局,聘人采访,由朝龙等编辑,约于光绪二十年(1884)成册,约十九万字。悉依台湾省通志局颁发程式。冠总目、总括。正文分沿革、城池、山川、庄社、街市、水利、碑碣、风俗等三十二目。一部分系陈氏实地勘查采访记录,另一部分摘抄府志、厅志和档册中有关新竹县资料,分门别类,加工整理成篇。其中山川分堡记述,山以百计,河港数十,各载起顶分脉,源流汇合,纪胜五十处。所收碑碣文字六十二通并附考异。全书共有人物简历四百余条。史料价值较高,有传抄本,1962年《台湾文献丛刊》本, 1968年《台湾丛书》本。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湿热病篇

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不同表现,故本书着力予以阐析,从此书的论病范围而言,较为单纯;但在叙述病证变化方面,或有庞杂之弊。由于作者受《金匮要略》论痉、湿、喝(暑)及后世“暑湿同源”的影响,将湿热与暑病、痉病等混同立说。但该书辨治湿热病颇为精详,可以说是湿热证治代表性的著作。原书已佚,仅于《重刻医师秘籍》及《温热赘言》中得传,后经章虚谷加注后收入《医门棒喝》中,王孟英又加按语,增补内容,改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将其收入《温热经纬》(编入卷4),成为《温热经纬》中的“五大论”之一。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予以影印。

易传灯

四卷,各家书目都不见著录,唯《永乐大典》散见于各卦之中,题其官徐总干,但不著名字。“传灯”取名源于佛学。《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本仅题作者姓氏及官衔,未著其名。其书论《易》,良莠并存。《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易传灯》一书,诸家书目俱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载其名。惟《永乐大典》散见于各卦之中,题其官曰徐总幹,而不著名字;又载其子子东《序》,谓其父尝师事吕祖谦、唐仲友。考《宋史》,徐侨尝受业于祖谦,著《读易记》、《尚书括旨》等书;

一叶

中篇小说。王统照著。写于 1922年5月。同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小说的主人公李天根是一个青年学生。在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以“爱”作为“人间最大的补剂”。但是现实中却没有“爱”。他的父亲死于封建家族的迫害,他的恋人死于“野蛮的强迫婚姻”,他的朋友们也因无法忍受黑暗势力的迫害而远走异邦。他的信仰崩溃了,感叹“人生还不如一叶”,于是变成了一位“悲观主义和定命论”者。在描写李天根思想历程的同时,小说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二次革命”后反动军阀疯狂捕杀革命者和无辜平民的罪行,也有所揭露。《一叶》不仅勾画出了自清末至“五四”前夕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端,而且比较细致地描绘了“五四”时代觉悟了的知识分子对人生问题的思索。李天根变成一个“悲观主义与定命论”者,说明他并没有找到新的人生道路。但李天根的挫折、苦闷以至失败,录下了“五四”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在探究人生问题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一叶》技巧上还不够成熟,情节中含有作者较明显的主观倾向,但它以较大的格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新文学开创期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初步成绩。

瓶粟斋诗话

《瓶粟斋诗话》是沈其光创作的诗话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