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迂评

作者:佚名
韩子迂评

二十卷。元无名氏撰。原书序署“至元三年(1337年)秋七月庚午,结衔题奎章阁侍书学士。”旧本题明门无子评,门无子生卒年及生平不详,但显然在门无子前早有《韩子迂评》。序中称“今天下所急者,法度之废。所少者,韩子之臣。……”可见,《韩子迂评》是作者对当时的时事有所感触之后撰写的。《韩子迂评》明万历六年(1578)有刻本,明代还有其它版本,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的书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著名的事件:一代茶圣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 作为丰臣秀吉的茶头,千利休的被赐死一直可算是一个谜。利休究竟如何惹恼了秀吉,竟被长久以来一直侍奉的人下令切腹,数百年来一直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探讨的课题,也是小说家发挥的阵地。大多数小说家都从历史背景,人际关系,阴谋与阳谋等各个方面,去解释利休切腹事件。 本书以利休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弟子本觉坊的记录为线索,通过本觉坊与东阳坊,与古田织部,与织田有乐等茶人,围绕先师利休之死,围绕茶道的对话,去试图理解利休的茶道以及利休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境。最终通过本觉坊的梦境,理解了师父利休一生于茶道的追求,理解了师父寂茶的真谛。利休通过秀吉的赐死,得以于浮华中解脱,真正完成了自身的“寂茶”之道。日本文学中从来不乏对生死这等人生大命题的探讨,而本书中的利休,并非以茶道参透生死,而是以生死参透茶道,从而令自己毕生追求的“寂茶”得以真正完成。

胤产全书

胤产全书

产科学著作。4卷。明代俞新宇授,王肯堂(宇泰) 撰于1602年。现存原刻本及其他明清刻本。卷一载求子、调经等医论五篇及有关处方;卷二列养胎、安胎等医论,孕胎期杂证之遗方治法;卷三为催生、临产、小产诸证;卷四则系妇人杂病。全书共载方五百余首,医论数十篇。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不署撰人。约成书于唐宋间。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玄部威仪类。经文乃元始天尊在大罗玉京演说,谓每年三元之日,三元官属与四司五帝、善恶童子等神灵上朝金阙,考校世人生死罪福之籍及地狱水府幽魂业簿。若于此时大设斋醮,虔告天地,天尊即派遣众神降临斋坛、灭罪除灾,保佑生人,使国土安宁,亡灵得度。其斋醮法事主要有归礼天地水三元各六十位天尊,依次忏悔自身及师长父母姻亲所犯罪业。又劝人于五腊之日为亡亲先祖建斋设醮,行道礼忏,以祈亡灵超升,国泰民丰。

王舍人诗集

王舍人诗集

诗别集。五卷。明王绂撰。绂卒于官舍,其集为其子王默所编。王进为作序云:“其子默裒集遗稿,得诗若干首,汇次成帙,题曰《友石先生诗集》,将寿诸梓,求余序之。”可知王集最初之名与现在通行之名不同。此编前有曾棨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之序及王进写于仁宗洪熙元年(1425)之序,其刊刻当在宣宗宣德(1426—1435)初年。但此本已不可见,传世最早之本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无锡知县荣华重刊本及弘治六年与《虚舟集》(明王偁着)同刊本。《四库全书》所收当为此本。民国十三年(1924),无锡陶守恒以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抄本,编为《王舍人诗集》五卷。前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附王洪撰《王孟端小传》、章昞如撰《孟端王公行状》、胡广撰《王孟端墓表》。全书按诗体排列,卷一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排律,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卷五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此书有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排印本,收入《锡山先哲丛刊》第二辑。

正统北狩事迹

正统北狩事迹

记述明英宗“北狩”期间事迹的资料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孔子研究著作。近人钱穆著,集有作者18篇孔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0篇探究《论语》,包括《论语》的读法和朱熹的注疏,另外数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认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此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这一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初版。 该书是钱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的结集。书中指出:儒家是 一种“人文的宗教”,孔子的教义具有“道地十足不折不扣的宗教精神”。 钱穆突出强调“情”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 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 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 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中情欲之分异。人生 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 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