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译注
作者:尸佼
三卷。战国时尸佼(约前390—330)著。关于尸佼的事迹,史书记载极略。《汉书·艺文志》中杂家类列“尸子二十篇,尸佼著。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史记·孟荀列传》:“楚有尸子长庐”,裴骃《集解》云:“刘向 《别录》,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 《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鞅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可见,尸佼在战国时十分活跃,并参与过秦商鞅变法,起了重要作用。关于尸佼的思想,《汉书》将其与李悝并称,属法家。刘向谓 “尸子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单凭这些支言片语,很难窥其思想主旨。《尸子》原书二十篇,内十九篇,陈述道德仁义之纪,内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这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思想、地理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惜自汉以后,该书已残阙不全,有些地方为后人伪作。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任文田心斋十种本,称家藏元大德八年来青楼所钞本,又依惠氏辑本补抄数条,附录于后,乾隆五十二年刊。《平津馆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湖海楼丛书》本,并二卷,《湖海楼》本经汪继培校,最为精审。此外,还有 《二十二子》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文艺评论的实验
我们为何阅读文学?又如何判断文学?C.S.路易斯的经典之作《文艺评论的实验》源自他深信:文学是为愉悦读者而存在,书籍应当由它们所引发的阅读类型来判断。对于判断文学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抛开外在的期望和价值,以开阔的心胸来对待作品本身。在现今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当中,C.S.路易斯的才智在探讨阅读体验方面是极为脚踏实地的,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收录的是荣格关于原型概念及其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论文1 2篇。集中讨论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母亲原型心理面面观、儿童原型心理学、个性发展过程研究、个性发展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等问题。是荣格思想的精华部分,无论是对入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录曲余谈
一卷。王国维撰。本书为戏曲杂考札记一类,对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名目、杂剧传奇的本事、曲家、曲目、南曲源始等多有考证。采取分条列项的说明方式,眉目十分清楚。其中有些材料被作者纳入所著《戏曲考》、《宋元戏曲史》等著作中。由于作者写作此书时,许多关于戏曲的刊本、抄本尚未传世,故所考亦有疏失。此书写于宣统元年(1909),初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年第五号至第七号,后收入1927年《王忠悫公遗书》第四集及1936年《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王国维戏曲戏文集》亦收入。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撰。起初发表于 《辅仁学志》,科学出版社1958年发行,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是书精选《通鉴胡注》七百余条,引书二百五十余种,阐发胡三省之生平、抱负及学术成就。全书二十篇。前十篇以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辨误、评论、劝戒等内容阐发史学方法;后十篇以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方面讲述史事。《通鉴胡注表微》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被誉为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垣将该书称做其学识的记里碑。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小部经典本生经
夏丏尊译,“本生”, 巴利文Jataka的意译, 亦译“本起”、“本缘”,音译“阇陀伽”。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内容通过叙述佛陀前生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关佛陀本生的汉译典籍,散见于下列诸经:《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以及《菩萨本生鬘论》等。为十二分教之一。
四明十义书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撰。又称十义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天台大师智顗所撰述之金光明玄义,在唐末五代之动乱后,流传有广略二本。或谓广本中之十种观心部分乃后世所增添者,例如慈光悟恩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书即持此一主张。然未久,其弟子源清、洪敏两人作难词二十条反驳上述观点,自此,天台宗山家、山外两派遂展开八十余年之论争,本书即于此一背景下著作而成。本书广泛引用五次论争中之诸问答书内容,包括山外派庆昭、智圆等所撰之辨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及山家派知礼之问疑书、释难扶宗记、覆问书等。更以十义对山外派诸师阐明观境真妄之问题。十义,即:(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位,(八)不会观心之意,(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此外,当时十数种往复论难之著述多已不存,仅存本书与观心二百问,故成为了解山家、山外论争之珍贵资料。注释书有宋代继忠之四明十义书科一卷,日本之光谦所著四明十义录二卷、四明十义讲要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