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库罗斯

- 姓名:埃斯库罗斯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古希腊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25
- 逝世日期:约前456年
- 民族族群: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约公元前525~约前456年),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出身贵族,少年时经历过雅典僭主希庇阿斯的暴政,青年时看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建立,并亲身参加过反对波斯侵略的马拉松和萨拉米之战役。他拥护民主制度,赞美爱国精神,强调自由意识,但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又有其保守落后的倾向,命运观及因果报应思想几乎贯穿在他的每部剧作之中。相传写有70部(一说90部)悲剧和笑剧,现存悲剧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人》。除《波斯人》取材于现实生活之外,其余6部均取材于神话故事。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借用神话,歌颂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专制统治的斗争。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矛盾冲突较神话更为尖锐激烈,普罗米修斯的性格也更为高大丰满。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的斗争被作者提到了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高度,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象征性地肯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反对专制统治的正义性。马克思曾把普罗米修斯赞誉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但在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中,也反映出埃斯库罗斯服从命运支配,缺乏主动进攻精神的思想矛盾。普罗米修斯等待宙斯回心转意,希望与其重修旧好,正是悲剧诗人贵族陈旧观念带来的妥协性在作品中的反映。《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伽门农》、《祭奠者》、《复仇女神们》)是现存的古希腊悲剧中最完整的一部三联剧。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古希腊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斗争轨迹,法制精神对血族复仇观念的胜利,并告知人类社会已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代。《波斯人》描写希腊军在希波战争中战胜外族入侵者,歌颂了雅典公民保卫祖国的激情和斗志。剧作结构单纯,语言雄浑有力,神话形象寓义深刻,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成长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观念,突出描写了自由公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而对那些仇视人类、专横残暴和为虎作伥、怯懦软弱的社会势力则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恩格斯称他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埃斯库罗斯首创三联剧的悲剧形式,使登场演员由一个增为两个,缩减合唱,把韵文对白变为悲剧的主要部分,使希腊悲剧渐趋完善,因而被称为“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云宫法语
云宫法语,元人汪可孙撰。书成于大德戊戌年(1298)。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七品,即〈先天品〉、〈后天品〉、〈养生品〉、〈明善品〉、〈持用品〉、〈道微品〉、〈神化品〉。各品分别辑录三教有关性命之语,略作解释发挥,旨在融会儒、释、道性命之说而纠正其流弊。作者认为:「儒者以养性率性为先,知命立命为务」,故功极于参天赞化;「彼道释明心见性,修命覆命,至于妙有真空,与道合真。」又称:「吾儒之道由正心诚意而得,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诚意而得也。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即一念不生,全体自见之大机括。」。作者之意,盖欲立足。儒家而汇通佛道。
学诗百法
近人刘坡公撰,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9月,根据世界书局1928年版复印。《学诗百法》这本书专为学诗的人指示门径,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派别、体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体、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诗歌创作划分为炼字、造句、属对、押韵,以及起、承、转、合等百种方法,每种方法都结合具体例证,特别是唐诗中的代表性诗篇进行剖析和指导,实用价值极强。初学诗者读此书,可获举一反三之效。
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作。上下二卷。汉武帝设立乐府后,乐府诗作者大量涌现,乐府诗作蔚为大观。吴兢即搜采汉魏以来古乐府,纂为10卷,把大量的乐府诗辑入集中,并作说明研究。但这10卷本今已不传,传者仅2卷本的《乐府古题要解》。书分乐府诗为相和歌、拂舞歌、白纻歌、铙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等类,类后有总说,并各列曲题,题下收录本题命名缘起、古辞和后代仿作,资料详赡赅备。为乐府诗研究者所重视,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多采录其文。根据阅读各家文集、传记所得,记述一百多首曲子名字的由来,计相和歌二十六首、短箫铙歌九首、横吹曲九首、舞曲五首、清商曲七首、琴曲六首、杂曲四十六首。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具有参考价值。
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一百十四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世家四十二卷,列传六十六卷,表六卷。另附拾遗、备考各一卷。书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新五代史》记十国事甚多漏略,因博综《资治通鉴》、两《五代史》及五代、两宋有关史著、地志、笔记、类书、文集、金石、碑志数百余种,汇为此编。以国分编,各系纪传。凡称帝者皆入本纪,称王者别入世家。约九十余万字,记述人物一千三百余,篇帙繁博,超过前人。所设纪元、世纪、地理、藩镇、百官五表,统记十国,甚便考览,地理、百官二表考订尤为精密。十国史迹历来记载散乱,有此一编,秩然可观。惟取材仍有遗漏,尚欠熔铸剪裁,间有误记。书初刊于康熙十七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晋阳秋
东晋孙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十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二十二卷。“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母郑太后名春,避讳改。编年体东晋史。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一卷,辑有荀至杜乂共八十一人事迹,计一百零八则,收入《汉学堂丛书》
番大悲神咒
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