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森

李伟森
  • 姓名:李伟森
  • 别名:一名求实,又名国伟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省武昌金口人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 民族族群:

李伟森(1903年一1931年2月7日),文学翻译家。一名求实,又名国伟、伟生。湖北省武昌金口人。十四岁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昌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运动时,参加了武汉的学生运动。1922年曾随恽代英到四川泸州师范学校读书,在那里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又到武汉大学读书,并做团的工作。1923年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主编《日日新闻》,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后,对以胡适、陈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进行了坚决斗争。留苏回国后,1926年至1927年任共青团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主编《少年先锋》杂志。国民党叛变革命后,到上海从事全国总工会的复兴运动,创办《工人日报》,并参加广州暴动,创办上海地区党报《上海报》。这时他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长,主编刊物《中国青年》。翻译作品有《朵思退也夫斯基与屠格涅夫》、《戈萨克之今昔》、《不幸的预言》等,发表在《语丝》和《北新》半月刊上。著作有:《革命歌集》(192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俄国革命史》(1929年,上海亚洲艺学社)、《俄国农民与革命》(1930年,上海泰东图书局),译著有:《朵斯退也夫斯基》(1928年,北新书局)、《动荡中的新俄农村》(1929年,北新书局)。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6月,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海办事处成立,他被选为书记。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舍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被枪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年仅二十八岁。鲁迅当时写了著名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者的血》来纪念死者。1931年4月25日“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的《纪念战死者专号》载有《被难同志传略·李伟森》。1951年3月1日《文艺新地》第二期重登其传略。1951年7月有方大炎的《李伟森烈士革命史略》刊行。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丁景唐、瞿光熙编写的《左联五烈士研究资料编目》。

李伟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湖集

北湖集

宋代诗文别集。吴则礼撰。宣和三年(1121)作者卒后,其子吴坰缀辑其诗文编为30卷,因吴则礼自号“北湖居士”,因以题作书名。次年春,乞韩驹作序刊行于世。在两宋之际兵火中,其著作当有散佚。《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此集仅为10卷、另长短句1卷。世间久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各韵中辑录其诗300余首、长短句20余首、文30余篇,校正讹舛后重编为5卷。其前4卷为诗、词,末1卷为文,辑入表、序、记、跋、铭、赞、颂、祭文等各体作品。卷首载韩驹作于宣和四年的序。《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格峭拔,力求推陈出新,虽间涉于颓唐,而逸趣环生,正复不烦绳削;近体好为生拗,笔力纵横,愈臻遒上;杂文虽寥寥数首,而法律严密,具有典型。观所作《欧阳永叔集跋》、《曾子固大般若经抄序》,知其于古文 一脉具有渊源,宜其折矩周规,动符轨度,固非渡江以后,讲学支离冗漫之体所得而比并矣。”韩序称其“诗文无一点脂粉气,自巧至拙不少下于古人”。

针灸逢源

针灸逢源

清代李学川编撰。刊于1822年。6卷。卷一、卷二,选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的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及经外奇穴的考证,载经穴三百六十一,奇穴九十六;卷五、卷六,为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还包括一些诊法、推拿内容;卷六论述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附有验方,反映了作者针药并施的治疗思想。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系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在清乾隆56年至嘉庆6年(1792至1801年),11年中,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题名为《吴医汇讲》。本书编辑宗旨强调作者撰文须“发前人所未发”,不作“人云亦云”之说。正如陈修园评论它是“以独开生面,不袭老生常谈为高”。对于有创见的医著,则不拘科别、不分门类、不限卷数,并“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轩轾”,凡是佳作均可辑入。对不同学术见解,只要“能通一理,两说并采”则均可采用,这种编辑思想无疑是进步的。发表的大多为学术理论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医学常识、考据、随笔等多种形式,内容相当丰富。《吴医汇讲》反映了当时江南一带的医药情况,并促进了当地医术经验的交流和医家争鸣的风气。如书中所讨论的温热病、烂喉丹痧、天花、麻疹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传染病。同时它保存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如叶天士的《温证论治》,成为以后温病学说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不少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临床经验及医话等论述。此书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刊本流传甚广,以后在清代又刊行了四、五次,近代亦予以石印。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本书,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有趣好读,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 全书上溯至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下止于中华民国创立初期,时空跨越50万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先秦诸子系年

先秦诸子系年

又名《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钱穆著。作者认为过去人们考论诸子年世,不免三病:“各治一家,未能贯通,一也;详其著显,略其晦沉,二也;依据史籍,不加细勘,三也。”(《自序》)于是广采各种资料,上溯孔子生年,下及李斯卒年,对前后二百年间先秦诸子世年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辨。称其所用的方法,先考定《史记·六国年表》,对先秦列国世系加以核定,“别为《通表》,明其先后,前史之误,颇有纠正,而后诸子年世,亦若纲在网,条贯秩如矣。”然后对先秦间诸贤、学士,均为之缉逸、征坠、辨伪,并加以排比联络,使其生平出处、师友渊源,一一条贯。再次,考儒墨两学为先秦诸家发端,由此分源别派,使诸家之学交互融洽,旁通曲达,以明学术流变之迹。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考孔门儒家及相关人物,为先秦学术初盟期,首考孔子生年,终《孔门传经辨》;卷二当儒墨已分,为先秦学术酝酿期,首考墨子生年,终《老子杂辨》;卷三考晋、楚、魏列国诸子,首考商鞅生年,终屈原,为先秦学术之磅礴期;卷四首考齐湣王在位之年,终《诸子攟逸》,为先秦学术之归宿期。共一百六十三篇。后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及《考辨索引》、《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是研究先秦诸子事迹和思想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版。1956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定本。1985年中华书局据增定本影印。

菩萨睒子经

菩萨睒子经

一卷,失译。说佛往昔孝养瞽亲之事。与睒子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