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十眉

- 姓名:余十眉
- 别名:名其锵,字十眉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嘉善西塘镇人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60
- 民族族群:
余十眉(1885—1960),名其锵,字十眉,号秋槎,嘉善西塘镇人。 自幼遍览经史,酷嗜辞章之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县试中秀才后,不求仕进,改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上海南洋女校、爱国女校、竞雄女校、省立嘉兴中学及嘉善县立高小、陶庄小学等校教师,1954年在嘉兴中学退休。
1912年,结识南社创始人柳亚子、陈巢南,遂入南社为社员。1920年冬,两次邀请柳亚子、陈巢南来西塘,会宴西园,即席联吟,摄影留念,名西园雅集;又尝游汾湖。次年,又共叙于西塘乐国酒家,吟诗百余首,辑成《乐国吟》(上、下集)行世。1917年,随陈去病赴粤,在孙中山护法政府任宣传部秘书。受柳亚子影响,加入国民党。1923年10月,与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陈德征等8人发起组成新南社,任书记处书记,并与陈巢南合编《南社丛刊》第22集。著有《寄心琐语》、《壬戌诗选》、《楚辞新义》、《灵芬馆集笺注》。
余十眉淡泊自守,爱憎分明。曾与汪精卫同隶南社和新南社,早年亦有诗词相唱和,交谊不薄。抗战期间,深明大义,与汪伪断绝旧谊,在嘉兴乡间任教于国民党游击区的中学,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余十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此篇副题〈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原为张伯端《悟真篇》一书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作单行本一卷。内载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借禅宗顿悟之说阐发内丹修性之旨。
趼呓外编
二卷六十篇,附录一篇。作者署名“南海趼人吴沃尧”。光绪二十八年暮春(1902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石印巾箱小本,二册,改题《政治维新要言》。卷首有作者《趼呓外编序》,末署“光绪辛丑嘉平月南海吴沃尧趼人氏识于海上趼廛”。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趼呓外编》是吴趼人的政治论文集,包括《保民》《制度》《说邢》等多篇文章,他从社会制度入手,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湘绮楼诗集
14卷。清王闿运撰。光绪三十三年 (1907)衡阳东洲讲舍刻本。此14卷本收王氏诗作930 余首。王闿运论诗,先唐人近体,次六朝,殿以诗经评语。《湘绮楼诗集》按年编次,分为十四卷,起自道光二十九年,迄于光绪三十二年 (即: 1849—1906)。内容以咏物、抒怀、记人、赠答、记游居多;五言多于七言。王氏诗歌,五言古体宗魏晋,七言古体及五、代表言 近体兼宗盛唐。在盛行宋诗的晚清诗坛独树一帜,被称为 “湖湘派”。其七言古诗兼采唐人之长,五律、七律间有学 杜甫、李颀痕迹。而熔铸变化,惟意所适,流丽婉转,笔 力刚健,自成一家风格。
芬陀利室词话
词论,三卷,清蒋敦复撰。敦复(1808~1867)字剑人,始名金和,字纯甫,又易名尔谔,字子文,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性傲慢,好诋肆人,江淮间人因名之曰“怪虫”。避仇为僧,号铁岸,亦号妙尘,后返初服,始名敦复。所交多江南名士。工诗词古文。蒋氏少时受知于周济,故其论词受到常州词派的影响。认为他们“启古人不传之秘”。“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之旨”。敦复主张提高词体的地位,言词为“意内言外”之作,其蕴涵深厚。他还提出作词应“以无厚入有间”,认为词应能做到“比兴无端,言有尽而意无穷”。敦复以南宋词为例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这是蒋氏主张“尊词体”的原因。他对清代一些绘形绘影而毫无寄托的作品是否定的。书中以论时人词为主,兼论当时词事。“月坡词刻”条记孙麟趾事,言其客游所得,尽以刻词,并言及其所受知于地方官之事。结合刘履芬为孙氏所著《词迳》写的跋语便可知孙氏生平大概。此书为其友王韬所刻,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友古词
一名《友古居士词》。词别集。北宋蔡伸(1088—1156)撰。一卷。伸字申道,别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宣和中,太学博士,通判徐州。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官至左中大夫卒。与兄蔡伷、蔡佃,号“三蔡”。与词人向子諲常相互唱和。有鉴止水斋藏明抄本;《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天津图书馆藏);毛晋校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用毛刻本。《全宋词》收其词175首。蔡伸词叙详瞻,语言精炼,多数词作风格近柳水、周邦彦,晚年格调雄爽,差近苏轼。
经历
长篇自传。邹韬奋著。1937年4月生活书店出版。后来,重庆生活书店和上海韬奋出版社曾多次再版。解放后,收入《韬奋文集》第3卷里。《经历》分为两部分,有59个小题; 第一部分是《二十年来的经历》内有51题;第二部分是《在香港的经历》,内有8题。书前有《开头的话》,书后有“附录”《我的母亲》。在这部自传中,作者记写了自己学校苦读、服务报界、参加救国运动以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等事的经历。作者是位著名的记者,他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自己20多年的经历,叙事生动亲切,描绘真切具体,而抒情、议论也恰当,针砭时弊,带有政论的特色。韬奋这部自传,在30年代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1944年,邹韬奋动手撰写另一部自传《患难余生记》,仅成6万多字,是他没有完成的最后遗著,于1946年5月由上海韬奋出版社出版,仅三章,第三章还没有写完。此书当时有多种版本流传,可见读者对韬奋的敬重和对他去世的哀挽。此书从内容上看,正是《经历》的续集,《流亡》、《离渝前的政治形势》、《进步文化的遭难》是三章的标题。可惜没有写完,作者就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