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

- 姓名:沙利文
- 全名: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州劳威兹
- 出生日期:1892年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4日
- 民族族群: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年2月21日-1949年1月14日),美国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92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劳威兹。1917年获芝加哥医药和外科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1930~1939年在纽约以心理分析学家的资格开业;1939~1940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教书;1948年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精神紧张研究项目,1949年1月14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的概念》(1945)、《人际关系的精神病学理论》(1953)、《个体精神病学的初步形成》(1972)等。沙利文是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学家,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一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精神病学理论。正由于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他的理论又叫做人间关系理论。沙利文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人格学说。人可知就是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能表明人的生命特性。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一个人出生之后,就处于一种复杂的变动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心理关系在内。一个人的生长包括六个发展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言语行为能力的成熟;儿童期-到与同伴相处能力的成熟;少年期-到爱情能力的成熟;前青年期-到儿童内心需要以生殖需要的精神推动力形式表现出来;成年早期-到性欲行为的成型;成人后期-到身心全部成熟。在人格发展中还有三个过程,第一种过程叫做功能,主要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二种过程叫人格化,个体保持着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第三种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主要指儿童应付不同种类符号化的能力,和儿童对环境作出反应等这些能力之间的关系。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是他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精神病理学理论的基石。焦虑以及其他精神病症均来自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基本冲突,特别是一个人在幼年期的人际关系被破坏。他主张治疗时应创造一种情境,对患者表示同情,并使治疗者主动参与,治疗人员也是现在和病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必须承担起一种双重作用,即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沙利文在治疗中实际上是表现了需要把关心传达给病人和强调病人自己自救的意识,使患者恢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整个治疗过程也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沙利文的诊所治疗法已广为传播,被许多心理分析人员所采用,同时一些心理卫生专家也认为,沙利文的观察和结论中的许多东西已经过时,沙利文提出的许多思想也已经被扩展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沙利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本草图经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对应于《嘉祐本草》3~20卷,部类药品多同;19~20卷为《本经》外“草类”与“木蔓”类,收载新增植物类。今存此书药物780种(新增药103种),于635种药名下,附本草图933幅,为世界现存最早版刻药物图谱。
白话西厢记
《白话西厢记》,凡十二回。是吴趼人将王实甫的《西厢记》传奇改写成白话小说,本书是吴趼人逝世后十二年(1921年10月)才由上海国家图书馆出版单行本。前有陈幹青题识,陈仲子和戚饭牛的序言,并附有袁枚、俞樾两人的《西厢记》评语,金圣叹、杨鹤汀等人的考证文章,合为一册。本次整理,以上海国家图书馆本为底本,只保留了吴趼人的原作,删去了其他附录性文字。
甲申战事记
同治十二年,法人突攻北圻河内等省,越招广西人刘永福率众败之,议和罢兵;而法人终眈眈于北圻者,喜在窃伺滇与蜀、楚之矿路也。光绪七年间,屡胁越南撤刘永福入富春--而刘永福据保胜,号「黑旗军」;越南恃以御法,屡战皆捷。越人庸弱,意恋求和,而法之劫制过甚;势虽曲从,欲乞我国援救,又恐泄漏戎机,愈遭荼毒。八年,吏部主事唐景崧自请于朝,赴越襄理军事。
西舫汇征
西舫汇征,二卷,清瑞璋辑并序。佛教重要史籍,此书将中国佛教史上的名人逸事汇集入籍。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十五卷。清代自融撰,性磊补辑。此书意在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收自宋建炎元年(1127)至清顺治四年(1647)521年间的著名禅僧传记,共94篇(其中二人合传、三人合传各一篇)、97人。传记的排列不依宗派法系,而是依年代先后排列,始于佛灯珣禅师,终于忠州吹万真禅师,为南宋至明末的禅宗史传。卷首有林友王、崔秉镜的序,以及自融的自序。卷末有清康熙三年(1664)性磊的后叙,以及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重刻记。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