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

- 姓名:沙利文
- 全名: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纽约州劳威兹
- 出生日期:1892年2月21日
- 逝世日期:1949年1月14日
- 民族族群: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年2月21日-1949年1月14日),美国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92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劳威兹。1917年获芝加哥医药和外科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1930~1939年在纽约以心理分析学家的资格开业;1939~1940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教书;1948年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精神紧张研究项目,1949年1月14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的概念》(1945)、《人际关系的精神病学理论》(1953)、《个体精神病学的初步形成》(1972)等。沙利文是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学家,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一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精神病学理论。正由于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他的理论又叫做人间关系理论。沙利文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人格学说。人可知就是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能表明人的生命特性。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一个人出生之后,就处于一种复杂的变动的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心理关系在内。一个人的生长包括六个发展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言语行为能力的成熟;儿童期-到与同伴相处能力的成熟;少年期-到爱情能力的成熟;前青年期-到儿童内心需要以生殖需要的精神推动力形式表现出来;成年早期-到性欲行为的成型;成人后期-到身心全部成熟。在人格发展中还有三个过程,第一种过程叫做功能,主要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二种过程叫人格化,个体保持着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第三种过程就是认知过程,主要指儿童应付不同种类符号化的能力,和儿童对环境作出反应等这些能力之间的关系。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是他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精神病理学理论的基石。焦虑以及其他精神病症均来自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基本冲突,特别是一个人在幼年期的人际关系被破坏。他主张治疗时应创造一种情境,对患者表示同情,并使治疗者主动参与,治疗人员也是现在和病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必须承担起一种双重作用,即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沙利文在治疗中实际上是表现了需要把关心传达给病人和强调病人自己自救的意识,使患者恢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整个治疗过程也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沙利文的诊所治疗法已广为传播,被许多心理分析人员所采用,同时一些心理卫生专家也认为,沙利文的观察和结论中的许多东西已经过时,沙利文提出的许多思想也已经被扩展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沙利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芭贝特之宴
《芭贝特之宴》,原书书名是《Babette"s Feast》,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的古代社会小说。该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此影片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丹麦,两位已经成年的姊妹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村子里,她们甘愿为宗教信仰而放弃世俗情感。后来,她们收容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女难民芭贝特。芭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姊妹,她特别为她们及村民准备了一场丰富的晚餐,从她来到这个村庄到晚宴的过程中,整个村子开始慢慢改变……
古今考
《古今考》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义》,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即汉纪随文辨理,作《古今考》。《古今考》·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然惟有二十馀页,摘《汉书·高帝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略为辨论,与序相应。自东坡《胡麻赋》以下,皆杂记他事,注曰以下杂识诸条附。考方回所补《了翁古今考》,仍以原书为第一卷,无此诸条。知为后人以篇页寥寥,不盈卷轴,窜入他文以足之。陈继儒《秘笈》所载,大抵此类也。
经络汇编
经络类著作。明翟良撰。不分卷。良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时体弱多病,后学医并以医为业。另有《脉诀汇编说统》已著录。作者认为经络非专为针灸而设,医者必须精通经络,为脏腑辨证所需,故撰此书。刊于崇祯元年(1628)。于经络总叙之后,载脏腑经络分合详说及分别各脏腑图论。其次循序分述十二经并任、督二脉之生理及见证、经脉走行、诸穴歌、分寸歌等项,及手经与足经起止图。后自设问答,论述阴阳、络脉、命门等问题。并载十二经脏腑图、脏腑表里图、十二经所属歌、营卫清浊升降论、循经记穴及奇经八脉论等。末为内景图赋。全书本于《内经》,参照前代有关著述,于释文中略有发挥。收载内容丰富,叙述简要。将经络与脏腑结合论述,随经而附脏腑见证,并论述手足阴阳学说,方便读者参阅。有清老二酉堂藏版《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合刻本。
趼呓外编
二卷六十篇,附录一篇。作者署名“南海趼人吴沃尧”。光绪二十八年暮春(1902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石印巾箱小本,二册,改题《政治维新要言》。卷首有作者《趼呓外编序》,末署“光绪辛丑嘉平月南海吴沃尧趼人氏识于海上趼廛”。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趼呓外编》是吴趼人的政治论文集,包括《保民》《制度》《说邢》等多篇文章,他从社会制度入手,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曾子全书
儒学类著作。宋汪晫编。一卷。曾子,孔子弟子,名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记《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可见宋时尚有《曾子》行世,殆汪晫偶未见,故辑此书。清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释,定名《曾子》,共四卷。《曾子全书》凡十二篇,分为《仲尼闲居》、《明明德》、《养老》、《周礼》、《有子问》、《丧服》、《晋楚》、《宋业》、《三省》、《忠恕》,其中缺七、八两篇。《明明德》标为内篇,其余皆标为外篇。《明明德》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先致其知”,“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该书辑集详备,订正精明,是研究曾子思想及其师承渊源的重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本,《曾思二子全书》本。
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大体相应,前者收经较多。一般认为,在《中阿含经》和“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传文本所集经文都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