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

小仲马
  • 姓名:小仲马
  • 全名:亚历山大·小仲马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24年7月27日
  • 逝世日期:1895年11月27日
  • 民族族群:

亚历山大·小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 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国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他出生多年后,才被大仲马承认是自己的儿子。小仲马的母亲是工人,大仲马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妻子。因此。小仲马从小受到歧视、侮辱。这切身的遭遇在小仲马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并且对他成年后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于是,探讨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问题,也就成了贯穿小仲马的文学创作的中心问题。小仲马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说开始的。在写《茶花女》之前,他写过好几部小说。《茶花女》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一部小说。在小说《茶花女》之后,他紧接着又写成同名话剧,于1852年举行初演。结果话剧《茶花女》取得了比同名小说更大的成就。从此,小仲马专门致力于戏剧创作。他共写过二十多个剧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金钱问题》(1857),写一个为了发财而不择手段的银行家,“买卖就是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的口袋里”是他的座右铭;《私生子》(1858),写一富人诱惑了一个女工,这女工怀孕后他就抛弃了她,日后私生子成了名,他又想认他为子,遭到拒绝;《放荡的父亲》(1859),写一荒唐的老人与儿子同时追求一个少女,后来得知儿子与这少女相爱,良心不安,遂改变放荡的生活;《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写一少女因无知而堕落,有过私生子,后来她醒悟了,便有一个青年向她求婚,那青年的母亲也豁达地表示赞成;《阿尔丰斯先生》(1873),写一个男子抛弃了一个家境贫寒而真心爱他的少女,另去追求一个对他本无感情而有钱的寡妇;《法朗西雍》(1887),写聪明的妻子如何惩罚和教训不忠于她的丈夫。小仲马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

小仲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迂言百则

迂言百则

名言,一卷。遇夫《迂言百则·弁言》:“迂言者何?善言也。善则何迂乎尔?言人所不言也。人所不畜而言,言而善,则何以迂?非所当言也。善则何不当言?非其人也。……明其道,功则勿计,世所急也而迂之,故闻者以为迂也。虽然,惠迪吉,积善庆,古圣有言矣,果迂乎哉?不迂也。”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之言。书名《迂言》,反用其义而有愤世意。有《岭南遗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玄真灵应宝签

玄真灵应宝签

玄真灵应宝签,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编首序文称此书乃「九天开化主宰灵应帝君」委托嗣子七人撰成。原本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是书乃道士为人解释签意之书。全书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顺序。每一时辰有签语三十条,末附金、木、水、火、土签语五条,共计三百六十五条灵签,以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数。每条灵签包括五言签诗一首,骈文一段,求签者据以解释签意之吉凶休咎。

梁书

梁书

纪传体史书。唐初姚思廉撰。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旧稿,贞观三年(629),思廉奉命修史,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参照梁谢吴《梁书》等诸家史书,补充整理,续成此书。记载南朝梁自萧衍建国至萧方智之国56年间历史(502—557)。内容对梁朝的政治、军事及思想、文学、史学、宗教、民族关系都有叙述。篇中有关梁与北朝抗衡、屯田、农民起义等事较有参考价值。文笔较为简练,记事较为详备,是现存梁史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方面的史料。版本有宋大字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卢振华点校本。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主讲,林清臣记录,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3月出版,225页。 这些讲辞是作者1980年在台湾大学继《中国哲学十九讲》后而续讲的,经笔录者联贯整理后先发表于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后复转载于《鹅湖》杂志。 这些讲辞多为在比较中讲述中西哲学,其大致内容是:第一讲,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第二讲,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重点在“自然”。第三讲,西方哲学的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茨思想之下委与上提。第四讲,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第五讲,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第六讲,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积或积极。第七讲,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第八讲,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第九讲,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第十讲,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第十一讲,范畴之发现:知性之听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第十二讲,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第十三讲,“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第十四讲,现象与物自身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辩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阅读。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清定冽说,真谦记录。五卷。卷上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语录;卷上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语录;卷上三收举古;卷下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下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妙法圣念处经

妙法圣念处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十善法,及厌离行等。诃酒过失,及十恶等。赞叹护戒,及说天上诸偈,大意与正法念处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