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遘

沈遘
  • 姓名:沈遘
  • 别名:字文通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025
  • 逝世日期:1067
  • 民族族群:

沈遘[gòu](1025—1067),字文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皇祐元年第二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归奏《本治论》十篇,仁宗览文称赏。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召为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擢三司度支判官。迁同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出知越州,徙杭州。英宗即位,召还,勾当三班院,兼提举兵部司封官告院,兼判集贤院。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判吏部流内铨。居母丧,服未竟而卒,年四十三(《宋史》本传作年四十)。沈遘家藏书数万卷,博览强记,文辞敏赡,长于议论(王安石《墓志铭》)。《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撰诰词诏命,“大都庄重温厚,有古人典质之风”,诗歌“清俊流逸,不染俗韵”(卷一五三)。其诗《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道中见新月寄内》、《淮阴侯庙》等都写得情意真切,笔墨酣畅,堪称佳作。著有《西溪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时将他与沈括、沈辽三人诗文合刊为一集,称《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事迹见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宋史》卷三三一本传。

沈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Good bye

Good bye

太宰治著,未完。昭和二十二年6月,时年39岁的太宰治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新小说《goodbye》。 故事讲述的是《OBELISK》总编辑田岛周二经年游戏花丛,英俊,富有,多情,又具备不可思议的道德感,故此颇受女性欢迎。即便已有继室,身边情人仍逾十位。战后第三年,因其身体愈加羸弱,情欲之念减退,故生出回归家庭打算。左思右想之后,决定跟情人一一作别了断。但是发现一团乱麻,无从着手,想出找绝世美人让情人自惭形秽退后的无良办法。 正遍寻美人无处之际,田岛忽然发现此前未曾注意、大力、暴食、粗鲁又贪婪的绢子,着洋服忽然焕然一新,决定以日薪五千元雇其作为辅助自己分手。两人由此也开展了一段啼笑皆非、斗智斗勇的交往。

疑狱集

疑狱集

共四卷,为,五代后晋人和凝、和父子编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案例选编。书中收集了历代各种疑难案例百余则,如“御史奏状”、“李崇还儿”、“丙吉辨影”、“黄霸戮乱”、“严遵壁听”、“赵和籍产”、“若水留狱”、“敏中密访”、“王璥听密”、“蒋恒觇妪”等。此书辑录历代疑难案例,并逐一进行分析,对我国古代司法检验方面的经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流传的刊本中,附有《补疑狱集》六卷,为明代张景所增。清代陈芳生后又加以删改、合并,编成三卷,补辑前人论述判案法规另作一卷。

钱塘遗事

钱塘遗事

笔记。元刘一清撰。十卷。大抵杂采旁证宋人说部之书而成。此书记南宋一代之事,涉及宋末军国大政的诸多内容。成书年代不详。刘一清,浙江临安(今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该书虽以钱塘为名,而实记南宋一代之事,是一部叙述南宋政治、军事、田赋、文教,乃至贤奸进退等逸事的著述。高、孝、光、宁四朝所载颇略,理、度以后叙录最详。大抵杂采宋人说部而成,与《鹤林玉露》、《齐东野语》、《古杭杂记》等书互有出入,时有详略异同。但亦往往录其原文。元人之语,尽杂采旧文,合为一帙,故内外之词不能画一。其所采录原书,今多不存。清乾隆间刻本收入《说郛》中。

决定往生集

决定往生集

日本三论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决定往生之义。分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纲。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教文部分,引观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起信论之说,谓既已决定,勿复犹豫,已云即生,则非别时意。道理部分,谓众生有出离之分,诸佛有引召之功,凡愚愿生者,即得往生,此乃因小而果大,内外缘起之常理。信心部分,于信心决定中,开立果决定、因决定、缘决定三种。后更分此三决定为十门,即依报决定、正果决定、升道决定、种子决定、修因决定、除障决定、事缘决定、弘誓决定、摄取决定、圆满决定;此十门中,初三为果,次三为因,再次三为缘,后一为释。此书并引用慧远、吉藏、窥基、道绰、善导、怀感等诸师之疏释。

弥勒下生经述赞

弥勒下生经述赞

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残册。唐述。

梵网经述记

梵网经述记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律学著述。唐胜庄撰。二卷(或各分“本”、“末”作四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先设立五门总释戒经: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摄教分齐、教所被机、判文解释。在判文解释中,依戒经总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教起因缘分)、正说分(圣教所说分)、流通分(依教奉行分)。在正说分中又分为“先释所依地”及“后明所修行”两部分。次随文注释戒经卷下之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