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榛

- 姓名:谢榛
- 别名:字茂榛,号四溟山人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临清(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公元1495
- 逝世日期:1575年
- 民族族群:
谢榛(公元1495—1575年)字茂榛,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老人。临清(今属山东)人。少时即能度曲、作乐府商调,临清德州一带少年争歌之。为人性格豪爽,喜游侠,好交游,长而折节向学,刻意为诗歌,以诗名于时。明世宗嘉靖(1522—1566)中曾到彰德(今河南安阳)游历,受到藩王赵康王礼遇。后游京师,援救陷入冤狱的才士卢柟,为士论所称誉。在京期间,与李攀龙、王世贞、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等结为诗社。榛年最长,以布衣为此“七子”之领袖。后李攀龙声誉日高,与榛论诗主张有异,遂加以排挤,与之绝交,并作人身攻击。榛眇一目,攀龙言“岂其使一眇君子肆于二三兄弟之上”,将其挤出“七子”之列,而榛诗名益高,交游益广,陕西、山西一带藩王争相邀请,遂游诸藩王之间,以在赵王府最久。神宗万历元年(1573),再次至彰德,赵康王曾孙穆王为其刻印全集。榛为作《竹枝词》十四首,穆王令宫姬贾氏演唱,后又将贾嫁与谢榛。榛载贾姬游河北各地,至河北大名,有人请写寿诗一百首,榛写至八十馀首,投笔而逝。榛对诗歌创作有自己之主张,“七子”结社之时,诸子对于唐诗名家感到无可适从,榛言:“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见《列朝诗集小传》)诸人心师其言。其论诗,主张“文随世变”,虽主复古,但又认为“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学古注重气格,新变则强调意象、兴会、妙悟。在明代复古派诗论家中颇有创意。榛以布衣游于王侯卿相之间,其诗多为酬对投赠之作,有些就是适于歌儿舞女之口,点缀于歌筵舞宴的宫词艳曲,如《秋宫词》等。其诗中亦有不少抒发自己沉沦不偶、事业无成的感慨,如《暮秋即事》、《宿淇门驿有怀》等。还有许多记游、记行和表达作者对国事关切的作品,如《渡黄河》、《赴石门峡》、《居庸关》、《晚眺》、《野兴》、《榆河晓发》、《哀江南》八首等。此类作品大多写得意境深厚、雄浑沉练。工于近体。其诗法度森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其五律学习杜甫,尤为逼真,只是缺少独创性。著有《四溟诗话》。其诗收入《四溟山人集》。《明史》卷二八七、《明史稿》卷二六八皆有传。
〔正 史〕
谢榛,字茂秦,临清人。眇一目。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已,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 西游彰德,为赵康王所宾礼。入京师,脱卢柟于狱。
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及攀龙名大炽,榛与论生平,颇相镌责①,攀龙遂贻书绝交。世贞辈右②攀龙,力相排挤,削其名于七子之列。然榛游道日广,秦、晋诸王争延致,大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赵康王卒,榛乃归。
万历元年冬,复游彰德,王曾孙穆王亦宾礼之。酒阑乐止,命所爱贾姬独奏琵琶,则榛所制《竹枝词》也。榛方倾听,王命姬出拜,光华射人,藉地而坐,竟十章③。榛曰:“此山人里言耳,请更制,以备房中之奏。”诘朝上新词十四阕,姬悉按而谱之。明年元旦,便殿奏伎。酒止送客,即盛礼而归姬于榛。 榛游燕、赵间,至大名,客请赋寿诗百章,成八十余首,投笔而逝。
当七子结社之始,尚论有唐诸家,各有所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最胜者,熟读之以会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浩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诸人心师其言④,厥⑤后虽合力摈榛,其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
《明史·谢榛传》卷二八七
〔注 释〕
①镌责:诘责。②右:推崇。古以右为上。③竟十章:弹奏了10个乐章。竟,终。④心师其言:把他的话当作作诗的指南。师,师法。⑤厥:其。
猜你喜欢的书
尝试集
中国现代第一本白话诗集。胡适作。1920年3月初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同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第4版,其后便以此版行世(第4版曾多次印刷,其中仍有小变动)。198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依1922年增订4版重排,并将增订4版所删初版及再版中的内容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作者在哲学上信奉实证主义,书名题作《尝试集》,系借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之句而反用之。
尼山劫
一伙绿林败类,由川滇窜来山东曲阜一带,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以宗教为旗帜,以迷信为手段,种种怪异现象迭出不穷,百姓百业俱废,不堪聊生。以杨松为代表的一批武林高手,他们义胆俱全,武艺精湛,通过周密的安排,出人意表的计谋,终使这帮败类就擒,大白真相于天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令人读来不能释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万锦情林
明代通俗类书。六卷。全称《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余象斗编集。今存明万历二六年双峰堂余文台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本书分上下层分类刊载琐记、诗话、笑林、书翰与历代中短篇小说等。上层一卷的篇目有:华阳奇遇、张于湖记(此篇亦载《燕居笔记》,题《张于湖宿女贞观》)。本卷的其他篇目有:玩江楼记(即《柳耆卿玩江楼记》)、芙蓉屏记、连理树记、令言遇仙、聚景园记。二卷篇目有:裴航遇仙、秋香亭记、夫妇成仙、田洙遇薛、听经猿记、天致续缘、秀娘游湖(平话,正文杨题为《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三卷篇目有:东坡三过、羞基亭记、卖妇化蛇、联劳楼记、王生奇缘、甘节楼记、会真记。下层一卷篇目有:钟情丽集。二卷篇目有:白生三妙传。三卷篇目有:觅莲传记。四卷篇目有:浙湖三奇、情义奇姻。五卷篇目有:天缘奇缘。六卷篇目有:传奇雅集。
八大剑侠传
本书是民国小说家陆士谔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写于1921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发行。书中场面恢宏,描写了张婉贞等女杰之“水底显奇能”,侠客阮春雷等人“拖场临大战”,塑造了张煌言、阮春雷、王兴尚、郑经、席文延、张婉贞、吕四娘等英雄豪侠形象。全书自始至终叙事曲折详尽,文笔简明雅洁,堪称有声有色之作。
驳建立孔教议
近代章炳麟撰。发表于1913年12月《雅言》第1卷第1期。该文针对袁世凯的“尊孔祀孔”和康有为等建立孔教会、定孔教为国教等复古逆流,指出“近世有倡孔教者,余窃訾其怪妄”,表示了反对“立孔教为国教”的鲜明态度。客观评价了孔子,给予其历史应有的地位。作者指出:“中土素无国教”,“盖自伏羲炎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真宰。此华夏之民,所以为达”。提出孔子原本应是学校诸生尊崇的对象,“犹匠师之奉鲁班,缝人之奉轩辕,胥吏之奉萧何”。他是学子所尊崇的老师,但不是供于清庙、圜丘的神灵,故不应以神祇灵鬼事之。中国素无宗教,“禘之说孔子不知”。“孔子亦不语神怪,未能事鬼”。认为孔子对于中国历史的功绩主要在于:“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因此,“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宗,不为教主。世无孔子,宪章不传,学术不振,则国沦戎狄而不复,民陷卑贱而不升。”针对康有为等人建立孔教是对西方宗教的抗衡的说法,指出:“欲立孔教者,是忘孔子所以当尊,而以不当尊者坫之。”而欲建树孔教,以抗衡耶稣路德之法,更是“犹素无创痍,无故灼以成瘢”。进而指出:“愚以为学校瞻礼,事在当行。树为宗教,杜智慧之门,乱清宁之纪,其事不便”。反映了作者对“孔教会”的“尊孔祀孔”观的批判。所论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曾收入于《太炎文录》初编。后收入《章太炎全集》(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释迦氏谱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释氏略谱、释迦氏略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分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等五科。系据大小乘三藏,叙述释迦出世之时间、释迦族谱之传说、释迦创教之地域、传教经过及圆寂后佛教之兴废等。大意虽同南朝梁代僧祐所作之释迦谱,而简略其文,结构整然,使后进者易得其门而入。唯引用之经文多阙题名,出典之检索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