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

- 姓名:段正元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威远县镇西镇人
- 出生日期:1864
- 逝世日期:1940
- 民族族群:
段正元(1864—1940)俗名德新,道号正元,世人谓之段夫子,威远县镇西镇人。十五岁入峨眉、青城闭门修道,得师“先天后天、内圣外王、修治齐平、体用合一”之真传。著《阴阳正宗》十二卷。1912年,段正元在成都办人伦道德研究会,讲《四书》《五经》,发儒学真义,编有《道德发凡》、《外王刍谈录》等。1916年,北京成立“道德学社”,聘段正元为社师,他诲人不倦、讲学不辍,先后在北京总社及上海、南京、杭州等97所分社,阐扬孔学大道,倡导人道主义,希望实现“天下为家、各国平等、人人自由的真正世界大同”,受道弟子十七万余人。他的演讲后被各地编印成《道德学志》、《师尊特讲》、《道德和平》等三百余种书刊。
段正元一生致力于道德学研究,认为道德“在先天言,乃天地之元气,为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根本;在后天言,乃人生之福气,为穷通、夭寿、富贵、贫贱之源头。”他将当时西方物质文明和中国道德文明相比较,认为二者若能相辅相成,地球立成大同世界。他盛赞孔子的中华传统道德,评价它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文明的而非腐败的;平等的而非阶级的;自由的而非束缚的;健全的而非贫弱的;极乐的而非苦恼的;圆满的而非缺陷的。在军阀割据和抗战爆发等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段正元奔走呼号,试图以儒学道义,实现他以德治天下的夙愿。
段正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清神鉴
六卷。旧题后周王朴撰。王朴,曾事周世宗为枢密使,博学多智,善于用兵作战,通晓阴阳律法。此书专论相法,疑为宋人托名之作。书前有原序一篇,自述作此书宗旨。相法一脉,自古有之,各家之说,或同或异。作者“潜心于此,考古验今,无不征效。遂特离林屋洞,下山三载,遍搜古今,考之极玄者,集成一家之书”。所谓“太清神鉴”,乃“以其至大至明,形无不鉴;至清至莹,象无不分”之意,故以为书名。卷一为说歌、相法妙诀、神秘论、成和子统论。卷二为杂说上下篇、金书宝印上下篇、面部一百二十位、二仪相应、五岳、四渎、五官、六府、五行所生、五脏所出、五表所属之方、五行相生歌、五行相克歌、四学堂位、三辅学堂。卷三为心术论、论德、死生论、论神、论气、论色、论气色定生死诀。卷四为形类,论形神。卷五论骨肉,分为论额部、论头部、论面部、论眉部、论眼部,论腰、论背、论腹、论脐、论四肢、论手、论足等。卷六首为黑痣部,次分各种相格,分论男女之相。此书纲目分明、结构清楚。先总论,后分论,每篇又详分若干条目。作者重视阴阳赋形,天地造化,五行生克之理。相法则重骨法、气色、精神。书中有论有歌,便于理解掌握。此书在我国相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可为研究相学思想提供参考。有清《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
八段锦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全称《新镌小说八段锦》,醒世居士编辑、樵叟参订。醒世居士、樵叟,均不详其人。疑为明末或清初的创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初醒月楼刊本,无图、无序跋。第二段内有夹批三条,系指实书中人物,并无价值,亦不知为何人所评。全书分八段,即八个故事。目录中每个故事有题旨, 也有回目。题旨依次是: “惩贪色”、“戒惧内”、 “赌妻子”、 “对不如”、 “儆容娶”、 “悔嗜酒”、“戒浪嘴”、“蓄寡妇”。写的是八段故事八种劝戒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汪记舞台内幕
《汪记舞台内幕》,民国陶希圣撰写的笔记。米内和有田在日本议会宣布他们的对华政策,仍然是以全力支持所谓“汪政权”。我现在要告诉米内有田和日本国民,“汪政权”是什么?我也希望我们中国国民,看清楚所谓“新政权”的内容。中日两国国民,要想取得真正的和平,必须一脚踢开所谓“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以及这种条件之下树立起来的所谓“新中央政府”。
释迦谱
十卷。梁代释僧祐撰。《释迦谱》一书,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 “显明觉应”。集经、律、传 “首尾散出”,各家异说“群言参差”之大成加以汇编一书,使学人便于观览。此书原为五卷,约唐代析为十卷。道宣 《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有 “《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因十卷本《释迦谱》自唐代始广为流传,故通称它为广本。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 (一至九节称“谱”,其余皆称“记”),各节皆抄录有关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有总结性的短篇案语。三十四节大体分成五部分。一、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二、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三、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 《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有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伟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四、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梅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五、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之相。其中包括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释迦谱》一书,在写作体例上,采用的手法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各节抄典以一种书为主,篇下注明出处。所录典籍主要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集经抄》等近四十种。由此省却读者翻书查找之累,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是为此书一大功绩。此书对后来佛传的撰述有一定影响,自唐代地婆诃罗译出《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以后,此书流传渐少。尽管如此,它却被历代释藏所收入,仍不失为中土撰述之要籍。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