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 姓名:施琅
- 别名:字尊侯,号琢玉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 出生日期:1621年
- 逝世日期:1696年
- 民族族群:
施琅(1621年—1696年),清初将领。字尊侯,号琢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大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随芝龙降清,隶属汉军镶黄旗,后为郑成功所俘,以计得脱。康熙元年(1662)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封为左都督,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他治军严整,通阵法,善水战,熟悉海情和风候。力主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商讨对待台湾郑氏政权的方略,他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陈述了进取台湾的意见,并具体提出了先取澎湖、直捣台湾的作战计划。得到康熙帝的支持。随即训练水师,进行准备。翌年率战船三百艘,水师二万人自厦门出发,舍身忘死,身先士卒,攻占澎湖。接着对台湾发动强大的招抚攻势,释放俘虏,表示虽然其父和弟弟是被郑氏杀害的,但为了国事,不计私仇,促使郑氏政权顺应历史潮流,决定“请求内助”。于是他率水师于鹿耳门(今台湾台南西北)登陆,击败郑克爽,统一台湾。他祭祀“开台烈祖”郑成功,发布《谕台湾以安民生计》和《严禁犒师示》等告示,博取台湾民众之心。又以“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力排李光地等人“迁其人而弃其地”的放弃台湾的主张,向康熙帝上疏指出:“台湾在我国海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经济上亦有无限发展前途。荷兰殖民者(“红毛”)对台湾“无时不在垂涎,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成为中国百年大患。因此“断断乎其不可弃”,“弃之必酿大祸,留之永固边疆”。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并建议清廷加强对台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建设。清廷采纳其建议,设置台湾府,派兵一万驻守台湾,使台湾完全统一于清朝统治之下。著有《靖海纪事》。
施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宁古塔地方乡土志
黑龙江乡土志。清富尔丹纂修。一册,不分卷。富尔丹,满洲正红旗人。官副都统。宁古塔,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清初为吉林将军驻守处。是志为修《吉林通志》提供资料而奉檄编撰,光绪十七年(1891)成书,约七千六百字。首冠长顺修志令全文。正文分沿革、城池、驿站、仕宦、官署、田赋、坛庙、疆域、桥梁、渡口、古迹、山川、物产、户口十四目。是为宁古塔第一部以调查材料为主的志书。所记人口、田赋、城池、桥梁、渡口等均有确数,列历任将军、副都统五十九人姓名、籍贯和任期等。为考证清代东北版图变化和吉林、黑龙江沿革的重要材料,然亦偶有失实之处。有光绪十七年(1891)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
林汉达成语故事
《林汉达成语故事》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孩子一直喜爱的林汉达通俗历史故事文本中精选适合当代儿童阅读的成语故事,汇聚成书。每册20个成语故事,让孩子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并理解成语的含义。配合历史、文化小贴士,多维度辐射成语、历史、文化。让孩子一站式获得多元国学知识,及快乐阅读体验。
林公案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0回。佚名著。清未刊本。1984年3月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收人“晚清小说大系”丛书。1987年1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收入“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故事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出任闽清知县,接连破获大案,与兵部尚书穆彰阿等一班奸臣斗争,后又升为湖广总督,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着重歌颂了林则徐为国为民勇于任事、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白兔记
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或称《刘知远》,中国古代南戏剧本。元永嘉书会才人(姓名不详)作,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清张大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引注云“刘唐卿改编”。(刘唐卿,约元代中期在世,有《李三娘麻地捧印》杂剧,已佚)。现存版本以富春堂本为一系统;汲古阁原刊本及清暖红室本为又一系统。除《游春》一出外,其他关目不同,曲白有别。《古本戏曲丛刊》收入富春堂及汲古阁原刊两种本。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此剧写他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抢棍而去。知远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汾州投军。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受到不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刘知远带兵回沙陀,与李三娘团聚。
圆觉经近释
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