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

- 姓名:张伯行
- 别名:字孝先,号恕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河南仪封 (今河南兰考县) 人
- 出生日期:公元1652
- 逝世日期:1725年
- 民族族群:
张伯行 (公元1652~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清河南仪封 (今河南兰考县) 人。他的父亲张岩以太学生考授州司马。他自幼好学,康熙二十四年 (公元1685年),考中进士,居家7年,博览群书,有关理学方面的著书,更是口诵手抄,从不懈怠,为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所吸引,进而产生了振兴正学的抱负。后考授内阁中书舍人,旋改中书科中书。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三十八年六月,家乡仪封城北黄河大堤溃决,伯行倡导募民堵塞了决口,为河道总督张鹏翮举荐管理河务,效力河工三年,成绩卓著。后历任山东济宁道,裁革陋规,每年可得数万金,且用自己家里的钱米制做棉衣,拯救饥民。四十五年正月,升任江苏按察使,以为官清廉著称,受到康熙帝的表彰,擢为福建巡抚, 后调任江苏巡抚, 力革当地弊政。 五十四年, 人直南书房,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会试副考官,历户部侍郎兼管国家钱币、仓场,会试副考官。世宗即位,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升任他为礼部尚书。卒于任上。享年75岁。谥清恪。
张伯行为官,恪守职责,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他在任江苏按察使之初,依照通常惯例,必须要为总督、巡抚送上4000两银子作为见面礼,他没有这笔钱,仅以随身所带去的茧绸、扇帕所值不过数十两银子分送给总督、巡抚。总督、巡抚见他这样寒酸,就拒不收受。升任巡抚期间,发布告示,严禁属员馈送礼品。他说: “一米一铢尽民间膏脂,宽一分即受 一分之赐,要一分即受一分之污。”康熙称赞他为 “天下清官第一”。升任福建巡抚,就任之日,见到衙署前为迎接他就任的各种豪奢的铺陈,便决心查明这些金银器皿,锦绣帷帐的来历。当得知这一切都是为各行户备办时,立即下令予以清退。
张伯行关心民瘼,以兴利除弊为己任,虚心延访地方利弊,极力寻求赈济饥民的策略。在任山东济宁道时,遇到该地灾荒,他从河南仪封老家运钱米并制作棉衣,拯救灾民,后朝廷下令分道赈济时,他在汶上、阳谷两县拿出22600石粮食发放赈济。当时山东布政使曾上疏劾奏他擅自决定,他反驳说: “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重乎?” 在任福建巡抚期间,遇到粮价上涨,他一面奏请朝廷拿出5万两银子到湖广、江西、广东粮价较低的地区买米运往福建,迅速稳定了粮价,安定了民众生活。同时要求各地多设社仓,储粮备荒。他还从实际出发,奏请朝廷减免了台湾、凤山和诸罗三县荒地的赋税。又奏请豁免江苏等州县亏空钱粮18万两有奇,为安定江南地区社会秩序作出了贡献。康熙帝曾说: “若无张伯行,则江南地方必受其脧削一半矣。”
清代黄河河患给下游沿岸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仅使大面积的农田受淹,严重危害着农业和农民,也严重影响着南北大运河的交通运输。河南、山东和江苏都是受灾面积最大且最重的地区。张伯行管理河务后,不辞辛劳,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动员组织民众修筑黄河南岸河内堤200余里,又修筑了马家港东坝、高家堰等水利工程。在山东、江苏两省为官时,也都十分注意兴修水利、治理河患,并且取得显著成效。他曾经提出“善治水者,为水大能治之使小,水小能治之使大也。水大能治之使小,所以除水害也; 水小能治之使大,所以资水之利也。”这里提出治水有兴利、除害两个方面的功能,当今治水应着重于水利资源的利用。他还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兴利除害之措施,一是 “开支河以分黄水也”。就是在清口对岸之处,开支河一道,由鲍家营、娘子庄至涧桥、桑墩,入连河,下新坝入海。这种开支河治水的办法,治一河可利百河。二是“置木洞以泄湖水也”。就是疏通高宝诸湖无用之积水灌溉民田,留运河有用之长流以济商贾,最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多置木洞。这样,既保证了百姓民田受灌溉之利,又保证漕运畅通,以利商业的发展。
张伯行致力于兴办教育。康熙三十三年冬,在家为父守丧时,提出于建亭西置田20亩设立书院,得到县令的支持,旋即动工兴建。次年二月,书院讲堂及大门落成,名曰: 请建书院。他请当时河南著名的教育家冉觐祖为书院主讲,讲授正学。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在任福建巡抚期间,建造了鳌峰书院。书院前建正谊堂,尊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夫子,后为藏书楼、购经、史、子、集数万卷,存放于内。楼东有园亭、池塘、花卉、竹木之胜。学舍120间,明窗净几,幽阗弘敞。广收九郡一州才品行谊之士,与讲先儒为学之旨,为修己治人有用之学。对于前来学习者,日给伙食补贴,岁供衣服,使他们安心学习。一时间福建各地有名之士纷纷慕名而来,蔡世远、蓝鼎元自漳浦,黎致远自长汀,余祖训自南平,郑亦邹自海澄,郑文炳自莆田等。康熙皇帝知道此事后,亲笔题词: 三山养秀。康熙五十二年,又动手建立紫阳书院。第二年春季建成,要求入院学生学习人伦日用知识,并且注重身体力行,注重品德修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期望“他日学成名立,出而大有为于天下,庶无负养贤报国之志”。在山东为官期间,于临清建清源书院,夏镇建夏镇书院,重新修复济阳旧有书院。他在公务之暇还经常到书院讲学,把教养人才,振兴正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张伯行又是当时一位思想家。他潜心于理学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文献,并且进行整理、校勘和刊印。经他编辑刊印的《正谊堂全集》收载图书63种,续集又增5种,合计68种,是一部汇集宋、明以来濂洛学派的理学专著。他从揭示宋明理学学派的演变出发,对各家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了整理刊印,诸如宋代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杨时、尹焞、罗从彦、李侗、黄榦,元代陈文蔚、许衡,明代薛瑄、胡居仁、罗钦顺,清代陆世仪、陆陇其、汤斌等人的语录、文集进行纂解和校刊,又辑录了诸葛亮、陆贽、韩琦、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方孝儒、海瑞、丘浚、杨继盛、杨涟等人的文集,还编选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等。
张伯行勤于著书立说。他的著作有辑录和撰著两类。辑录主要有《朱子语类辑略》8卷、《广近思录》 14卷、《濂洛风雅》9卷、《濂洛关闽书》 (辑注) 19卷、《近思录》 (集解) 14卷。撰著有《道统录》2卷附录1卷、《学规类编》27卷、《养正类识》13卷、《小学集解》6卷、《困学录集粹》8卷、《居济一得》5卷、《正谊堂文集》40卷、《续集》 10卷,共13种。这些著述是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张伯行为官以忧国忘家,兴利除弊为己任,廉洁自律,重视河道治理,重视灾荒赈济,重视文化教育,政绩卓著,多次受到朝廷的表彰,康熙帝称赞他为天下第一清官,并且赐给他“布泽安流”、“廉惠宜猷” 匾额,雍正帝赐给他“礼乐名臣” 匾额。在他为官之地,深受民众的爱戴和崇敬。福建民众为了表彰他的业绩,于鳌峰建立了供奉张伯行的肖像祠,江苏苏州民众建有张伯行祠,山东五枋口建有张伯行的生祠。清政府于光绪初年决定让他从祀孔子庙庭。有清一代,名臣从祀孔子庙的只有三人,张伯行便是其中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仙府琼林经
《上清仙府琼林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是南北朝或隋唐上清派道士纂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系辑录《大洞真经》、《汉武帝内传》、《真诰》、《登真隐诀》、《葛仙公内传》等三十余种道书而成。其内容较杂,大致有存三守一、思神念真、吞服日月精华及云霞等方术,并记述琼宫仙府、神仙传记、天书真文及神真隐讳等等。所引道书多为六朝古籍,可资校勘辑佚。
花落春归
冯玉奇著。春明书店1946年8月出版。一册,讲述了男主人公周春明因父母之命与父亲上司的女儿碧霞订婚,但因看不惯未婚妻的娇生惯养,遂与其解除婚约。其间遇到心地善良的花枝,两人渐生情愫,后结为夫妻。花枝为了给春明治病被骗,最后惨死。
然脂余韵
诗话著作。近人王蕴章撰。王蕴章字蒪农,无锡(今属江苏)人,壮岁曾游历域外,有词名。此书六卷,取徐陵《玉台新咏》序“然脂(一作燃指)暝写”之语为名,然非如《玉台新咏》之专辑艳诗,而以有清三百年之闺阁诗人为辑录对象。张美翊《名媛诗话序》谓王蕴章曾据有沈善宝《名媛诗话》详刊本,实为其编纂是书之基础。始辑于民国三年(1914),未成书前曾散载于涵芬楼各月刊中。1918年结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有铅印本。
汉书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作者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人。明帝永平元年(58)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私撰汉史。5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著作的初稿,很赞赏他的才华,召为兰台令史,著《汉书》。过了一年,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20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本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兴亡历史。本书真实地记载了西汉时代的历史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作为史传文学,书中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它注重通过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摹声绘影,笔触工致,语言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另外,书中附录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这是后世文章家喜好《汉书》的一个原因,但也影响了它叙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鲜明、突出。
马头观音心陀罗尼
马头观音心陀罗尼,一卷,梵字,日本佚名题记,一〇七二B。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
全一卷。略称髻珠经。唐代菩提流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就菩萨修行悟入所得之三摩地来说明其修行次第,并分别叙述护念者、愿求者、听闻者等之功德,与毁谤此法门之果报。普思义菩萨请问,云何修行悟入此三摩地?佛为说往昔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于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佛所,闻此法界缯髻与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已,经无量劫,常忆念之,未曾忘失。次明闻经之褔,次答外道苦行所招恶果,检校人错用僧物所招恶果,不敬师长所招恶果,十恶所招恶果,不从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所招恶果,普思义以偈重宣其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