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森

- 姓名:蒙森
- 全名:特奥多尔·蒙森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7年11月30日
- 逝世日期:1903年11月1日
- 民族族群:
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历史学家、作家和学者。早年在基尔学法律和古代语言学,并参加了家乡的政治斗争。他广泛涉猎了古代史的各个领域,尤其精于考古学和罗马史。由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到丹麦国王的研究奖学金,去意大利搜集拉丁铭文并做考古工作。1848年在莱比锡任法学教授。他终生关心政治,曾任普鲁士邦议会议员和帝国议会议员,参加过1849年5月的萨克森人民起义,属于民族自由党左翼,后来脱离该派,是一位刚强正义、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活动家,俾斯麦的坚决反对者。当时俾斯麦功高盖世,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蒙森却一身浩气,仗义执言,在议会当面鞭挞这位铁腕人物,以自由和统一的民主国家理想反对俾斯麦的政治和议会制度。因为他的民主立场而被开除教职。此后去苏黎世任罗马法教授,又去布雷斯劳和柏林任历史学教授。1858年任普鲁士科学院职员(后来任秘书)。他的政治信念也影响了他的学术事业。他把政治目标融入历史研究,首先是他的《罗马史》。其实际政治目标就是以史为鉴,以古罗马的兴亡暗示当时的德意志。这是他的学术名著,也是文学杰作。为此,他在德国学者中声誉鹊起,名闻遐迩,获得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
终其一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除宏篇巨著外,发表论文400篇,内容涉及考古学、金石学、罗马史、罗马法、古代语言学等等。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还有碑铭学(《拉丁铭文集成》)、古币学、法学史(《罗马国家法》和《罗马刑法》)。 《罗马国家法》的重大意义甚至在《罗马史》之上。蒙森是治学严谨、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他不是从对叙事史料作哲学评论出发,而是从法学、古币学、金石学等这些实用学科出发来研究历史,并将此理解成最富有成果地将法学与历史学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途径。他很快写成的《罗马史》前三卷,为罗马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得出了新结论。他纠正了尼布尔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写罗马远古史得出的错误结论。他认为,最可靠的史料存在于铭刻、古币、器物、工艺品等文物之中。他精通考古学,熟悉罗马的法律制度,再加上他的生花妙笔,使《罗马史》超越了所有前人的同类作品。另外,他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认为这是史学的基础。他大量搜集原始资料,进行考订和解说,自行引用。因而,他的史著立足于充分、坚实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往往能发现前人的谬误和不足,提出新的观念。《罗马史》不去描写罗马皇帝时代,它的第五卷却专门叙述罗马各行省,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这个庞大帝国的全境。这部名著满足了专家和有文化教养的读者的需要。他想用《罗马史》教育读者去进行政治思考,少一点轻率的政治态度。蒙森是19世纪欧洲史学界的一颗明星,他在许多方面都是当时西方史学的代表。他治学和为人的态度均值得称道。
蒙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英国达尔文著。1872年出版。该著是作者继《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之后,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的名著。 它使心理学从19世纪研究意识,发展到20世纪初研究智慧起源,进而发展到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阶段,使西方心理学的思想主流进一步脱离哲学的束缚而成为生物科学,同时也使心理学走上生物学化的道路。
觞政
酒令。袁宏道撰。一卷。见《袁中郎集》卷四十八。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金瓶梅》条记载,撰成于1606年前。文中将《金瓶梅》与我国另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并称为“逸典”,予以很高评价。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公安 (今湖北公安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公安派”的创始者之一。在三袁中文学成就最大。除著有《觞政》外,还有《瓶花斋杂录》、《袁中郎集》等。
中西温热串解
温病著作。8卷。吴瑞甫(锡璜)撰。作者将中西温热各说繁征博引,融会其要,阐述温病诸证证治。摘引《感证宝筏》、《四时病机》、《寒温条辨》等书内容,参以30年临证所得,间附西医理论加以阐释。主张中西医学“参互考证,以汇其通”。对后世中西医结合治疗热性病有所启发。现存1920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玄门十事威仪
玄门十事威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此书乃太上老君为无相真人讲说,内载玄门道士日常修行及生活起居所应遵奉之十种规章仪范。书分十品,共计一百四十四条威仪。依次为:第一执坐坛品,威仪八条 第二礼谒品,威仪十六条 第三出入品,威仪十四条 第四坐起品,威仪十四条 第五执瓶品,威仪十一条 第六洗漱品,威仪十二条 第七巾器品,威仪十条 第八斋食品,威仪三十三条 第九请法品,威仪九条 第十护持品,威仪十七条据称能奉行以上威仪者,可修成大顺真士,违犯者则入地狱。
处囊诀
宋代诗论著作。1卷。保暹著。保暹为宋初诗僧,《宋诗纪事补遗》卷96对其事迹有简要记载。本书内容重在立诗的格法,但首标诗的作用,开篇即讲:“夫诗之用,放则月满烟江,收则云空岳渎,而情忘道合,父子相存,明昧已分,君臣在位,感动鬼神,天机不测。是诗之大用也。”以“诀”名书,始于唐人杜正伦《文笔要决》。《处囊诀》之意,即指作诗妙诀。
仪礼要义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在靖州建鹤山书院。着有《九经要义》、《经外杂钞》、《师友雅言》、《鹤山全集》。《仪礼要义》是《九经要义》之一篇。《仪礼要义》每篇名物条目,以西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为主,并以保持《注疏》之原为宗,进行删繁取精,录于下方,体例与《周易要义》略同。《仪礼要义》可视为郑贾注疏之提要,为读郑贾注疏之门经,于初学者最为有功。版本有宋淳祐十二年(1252)魏克愚徽州刊本;清补罗书屋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振绮堂景宋钞本;江苏局本;清初汲古阁钞本;《五经要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