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森

蒙森
  • 姓名:蒙森
  • 全名:特奥多尔·蒙森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7年11月30日
  • 逝世日期:1903年11月1日
  • 民族族群:

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历史学家、作家和学者。早年在基尔学法律和古代语言学,并参加了家乡的政治斗争。他广泛涉猎了古代史的各个领域,尤其精于考古学和罗马史。由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到丹麦国王的研究奖学金,去意大利搜集拉丁铭文并做考古工作。1848年在莱比锡任法学教授。他终生关心政治,曾任普鲁士邦议会议员和帝国议会议员,参加过1849年5月的萨克森人民起义,属于民族自由党左翼,后来脱离该派,是一位刚强正义、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活动家,俾斯麦的坚决反对者。当时俾斯麦功高盖世,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蒙森却一身浩气,仗义执言,在议会当面鞭挞这位铁腕人物,以自由和统一的民主国家理想反对俾斯麦的政治和议会制度。因为他的民主立场而被开除教职。此后去苏黎世任罗马法教授,又去布雷斯劳和柏林任历史学教授。1858年任普鲁士科学院职员(后来任秘书)。他的政治信念也影响了他的学术事业。他把政治目标融入历史研究,首先是他的《罗马史》。其实际政治目标就是以史为鉴,以古罗马的兴亡暗示当时的德意志。这是他的学术名著,也是文学杰作。为此,他在德国学者中声誉鹊起,名闻遐迩,获得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


终其一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除宏篇巨著外,发表论文400篇,内容涉及考古学、金石学、罗马史、罗马法、古代语言学等等。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还有碑铭学(《拉丁铭文集成》)、古币学、法学史(《罗马国家法》和《罗马刑法》)。 《罗马国家法》的重大意义甚至在《罗马史》之上。蒙森是治学严谨、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他不是从对叙事史料作哲学评论出发,而是从法学、古币学、金石学等这些实用学科出发来研究历史,并将此理解成最富有成果地将法学与历史学互相结合在一起的途径。他很快写成的《罗马史》前三卷,为罗马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得出了新结论。他纠正了尼布尔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写罗马远古史得出的错误结论。他认为,最可靠的史料存在于铭刻、古币、器物、工艺品等文物之中。他精通考古学,熟悉罗马的法律制度,再加上他的生花妙笔,使《罗马史》超越了所有前人的同类作品。另外,他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认为这是史学的基础。他大量搜集原始资料,进行考订和解说,自行引用。因而,他的史著立足于充分、坚实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往往能发现前人的谬误和不足,提出新的观念。《罗马史》不去描写罗马皇帝时代,它的第五卷却专门叙述罗马各行省,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这个庞大帝国的全境。这部名著满足了专家和有文化教养的读者的需要。他想用《罗马史》教育读者去进行政治思考,少一点轻率的政治态度。蒙森是19世纪欧洲史学界的一颗明星,他在许多方面都是当时西方史学的代表。他治学和为人的态度均值得称道。

蒙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知识与爱情

知识与爱情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

高山大峒

高山大峒

长篇小说。韩北屏著。本书讲述的是广东大峒乡地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雇农的故事。故事揭露了在土地改革时期,地主们想尽办法,从事阴谋活动,企图破坏土地改革,但是在党的正确的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紧密团结下,大家终于推翻了地主,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表现了农民的成长,其中有动人的情节、曲折的故事,非常富有地方色彩,读后令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续红楼梦新编

续红楼梦新编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续红楼梦》,又名《增补红楼梦》、《增红楼梦》、《红楼重梦》。四十回。题“海圃主人手制”,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刊本;清嘉庆十年(1805)文秀堂刊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成德堂刊本。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红楼续书选”排印本,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红楼梦》资料丛书 ·续书”排印本。通灵宝玉被渺渺真人、茫茫大士携归大荒山,安置于青埂峰下,因其曾被人主封为“敷文真人”,故玉帝令长庚星召敷文真人赴阙受职。又经梓潼真君查得“宝玉唯有情痴,并无淫恶”,日值功曹亦奏薛宝钗“静守女箴,克娴妇道”,于是天帝命金童玉女持通灵宝玉和金如意暂赴尘间,另成一番事业。

陶村诗稿

陶村诗稿

近代诗集。8卷。陈肇兴著。约同治、光绪年间初版,后版毁。1936年杨珠浦等人集资重刻。1962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刊印。卷首有林耀亭《序》、杨珠浦《陈肇兴先生略传》、陈懋烈题词。该集共录诗233首,为作者壮年时期的作品,始于咸丰二年(1852),讫于同治二年(1863)。其中前6卷所收多纪游、咏史之作。后两卷题为《咄咄吟》,多记戴潮春民变事,颇具地方文献价值。林《序》称其诗“贵写实,尚平易”。

黑旋风双献功

黑旋风双献功

元杂剧剧本。一作《黑旋风双献头》;简名《双献功》或《双献头》。高文秀撰。末本。本剧是元代著名的“水浒戏”。情节梗概为:运城孔目孙荣将带妻子郭念儿上东岳烧香还愿,恐遇坏人,特地到梁山请故交宋江派人保护。李逵自告奋勇愿前去护送,并立下军令状,保孙荣夫妇无事,平安而归。宋江嘱李逵诸事忍让,并派戴宗随后打探,以便接应。郭念儿原与权豪白衙内私通,途中趁孙荣、李逵外出离开旅店时,随白衙内私奔。孙荣、李逵回到旅店后,发现郭念儿逃走,并知为白衙内拐去。孙荣去官府告状,谁知坐在堂上的竟是白衙内。原来白衙内恐孙荣告官,便先去借衙门坐3日,结果孙荣反被打入死囚牢内。李逵扮作农民探监,设计用蒙药麻醉了禁卒,救出孙荣。白衙内与郭念儿正饮酒取乐,李逵突然出现,杀死2人,带人头回梁山献功。《双献功》虽主要是写梁山英雄,但剧情不见于今本《水浒传》,可能是作者在元代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创造。在众多的“水浒戏”中,此剧的成就较为突出,不仅歌颂了梁山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且对白衙内这样的“权豪势要”借官府之势夺人妻子、残害无辜的行为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剧本在人物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尤其是第三折写李逵探监,以巧妙的喜剧性安排,刻画了李逵外表粗莽,内心精细的性格特点。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元曲选》本。

中国通史(第八册)

中国通史(第八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八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集权统治的发展,叙述明太祖至武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朝的衰落,叙述明世宗至神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