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冈让

- 姓名:松冈让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长冈市鹭巢町
- 出生日期:1891年9月28日
- 逝世日期:1969年7月22日
- 民族族群:
松冈让(1891年9月28日- 1969年7月22日)日本小说家。旧名松冈善让。
新潟县古志郡石坂村大字鹭巢(现长冈市鹭巢町)人。父亲是真宗大谷派松冈山本觉寺的僧侣。在旧制长冈中学,同班同学中有诗人、法国文学家堀口大学。
本来他应该继承父亲成为僧侣,但他从小目睹佛门的腐败,强烈反对出身的家庭。第一高等学校毕业后,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就读,成为夏目漱石的门生。1914年和久米正雄、山本有三、菊池宽、佐野文夫等同学创办了第三次《新思潮》,1916年创办了第四次《新思潮》。他拒绝继承寺院,把早就作为笔名的让作为户籍名。大学留级一年。也有人说是因为和娘家的关系导致神经衰弱,也有人说是因为担心她泡在娼馆被娘家带回来的缘故。自传小说《守护法城的人们》的初期稿中有与妓女恋爱的记述。
围绕与漱石的长女笔子的爱情,与好友久米正雄叛离(得知私下答应久米求婚的笔子变心于松冈后,默默与久米交往)。大学毕业的第二年1918年4月与笔子在日比谷大神宫结婚,在精养轩举行婚宴。结婚当天,朝日新闻头版刊登了一篇诋毁久米的报道。这被认为是松冈让人写的。这篇报道起到了反效果,世人同情久米,相对来说松冈成了坏人。被岳母夏目镜子禁止执笔的松冈失去了反驳的机会。另外,久米没有必要对这件事保持沉默,于是执笔了吐露因这件事所负苦恼的作品。特别是1922年的《破船》备受瞩目。这个作品发表后,和松冈的长女一起玩的孩子说“不能和那种坏人的孩子玩”,在她面前被带走,松冈认为那是久米的错,燃起了复仇之心。松冈在报纸上讲述了长女的事情,之后又以自己的视角创作了描写与笔子恋爱的《忧郁的爱人》。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但该作品没有成为话题。松冈甚至把长女托付给熟人,让她去见久米。另外,松冈在《忧郁的爱人》中虽然描写了对笔子的爱慕之心,但后来才知道笔子爱的是自己,关于这件事松冈的发言缺乏一贯性。
久米很早就写信或打电话要求松冈谈谈,但松冈都没有答应,就这样断绝了关系。
战争期间全家疏散到出生的故乡新潟。战后住房困难,一家人每天都住在漏雨的佛堂里。连那里也被赶出来的时候,为了妻子笔子住的地方而四处奔走。在这个时期,由于生活困难,卖掉了学生时代的朋友芥川龙之介的来信。与久米正雄断绝关系,但在战后的1946年和解。这次和解是在松冈拜访战后来到新潟的久米时发生的。但是写自己评传的关口安义写信揶揄和解后的久米,可以看出松冈并不是真心原谅久米的。松冈热切希望重建漱石山房,但得不到其他门生的协助。和久米再次见面时,她最先呼吁他协助这件事。
另外,关于久米和笔子的事,笔子的女儿半藤末利子在著作中说过,笔子的母亲镜子在漱石死后为了让家里有男人而强制结婚。
另外,在久米和笔子的婚约期间,夏目家收到了中伤久米的怪信。镜子来询问久米关于这封信的事情,松冈陪着镜子保管了那封信。松冈记载说,后来被迫写那封信的女性反省后来找我,我就当着她的面烧掉了。但是,撰写松冈评传的关口记载说,自己读过这封信被保管着,所以真相不明。
与长谷川巳之吉一起创立了第一书房。几乎所有的著作都是从这里出版的。但是长谷川突然认为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关闭了第一书房。因此松冈未能赶上战后的出版热潮。
自传小说《守护法城的人们》被认为是畅销书。代表作还有以20世纪初的敦煌为舞台,围绕发现“敦煌文书”展开的《敦煌物语》。另外,将漱石的妻子夏目镜子的谈话整理而成的《漱石的回忆》也在文库中广为阅读。婚后因镜子而停止了数年的作家活动,负责漱石的版权管理等工作。之后作为漱石鉴定家而知名,从1920年到去世鉴定了500件真作和近2000件伪作。
1969年7月22日,因脑出血在新潟县长冈市的家中去世。法名无量寿院释善让。
松冈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烛烬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存研楼文集
十六卷。《文集二编》二卷。《存研楼》二集二十五卷。清储大文(1665—1743)撰。大文字六雅,号画山。江苏省宜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庶吉士,官编修。告归后,主持维扬安定书院,初以科举八股文出名,归田后乃潜心古学,尤精地理之学。是书内容:文集卷一辑《圣寿无疆颂》,《颁六十年时宪书贺表》等颂、表七篇,卷二至卷十辑《审势》、《荆州论》、《独石长城形制》等杂著一百十三篇,卷十一辑《山西通志序》、《双桥范氏宗谱序》等序二十八篇,卷十二辑《英巳庙碑》、《西塞山记》等碑记、记二十六篇,卷十三辑《沮授传》、《蒋平川传》等传十九篇,卷十四辑《书宣示帖后》、《收阆仙故宅》等书后、书二十篇,卷十五辑《子师陶公墓表》、《汤学士诔》等碑铭表志、祭告文、诔哀辞、辞二十篇,卷十六辑《与姜翰林》、《答万鹤��》等书札、杂文三十六篇。文集二编卷一辑《汇草辨疑序》、《寿本忠吕君序》等序二十八篇,卷二辑《杂记》、《刘启公像赞》、《勉学》等记传、杂文二十篇。《存研楼二集》内容:卷一为赋、诗,卷二为诗,卷三至卷九为序,卷十为记,卷十一为传,卷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论、颂、赞、启,卷十四、卷十五为碑志,卷十六为墓表、行状、祭文,卷十七至卷二十三为各体散文,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为家传。是书以清乾隆九年至十九年 (1744—1754) 自刻本传世。
花间集
最早的文人词选集。 选录晚唐五代词五百首,分为十卷。编选者赵崇祚是后蜀宫廷文人,作序者欧阳炯是后蜀宰相,后随国君孟昶降宋,为翰林学士。《花间集》 中十八位作者,除了温庭筠、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和凝是北汉宰相,张泌是南唐词人,其他都是蜀中文人。不过,《花间集》并非某地词家的总集,而是一个风格流派的专集,这个流派以男女艳情或别绪离愁为中心,在语言上追求艳丽精美、绵密柔媚的风格,后代就称其为 “花间派”。“花间” 一词的含义,古今是相同的,隐喻男女之事。无独有偶,1900年发现的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其中主要也是歌咏男女相思。事实上,男女之情是古今流行歌曲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是,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行歌曲,《花间集》是贵族文人的流行歌曲,讲究含蓄、典雅,类似齐梁之间的宫体诗。从正统的文学观念看,这种 “卿卿我我”的歌咏 “格调” 低下,不足以感发人之善心; 尤其是君臣沉湎于声色之中,更是亡国的征兆。但是,《花间集》却并没有随着后蜀亡国而失传,恰恰相反,这部“香艳” 的词集不但风靡北宋,而且流传到现代。一些 “格调” 很高的词选都被时间之流淘汰,或者少有人问津,《花间集》却成了传世之作。这倒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周官禄田考
三卷。清沈彤撰。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师从何焯。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被邀修纂《三礼》,《大清一统志》,书成仪叙九品官,不仕归故里。学问根底深厚,通贯群经,尤精《三礼》而《三礼》之中,又精考证《周官》典制,《仪礼》丧服。除着有《周官禄田考》外,还有《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果堂集》、《周经》、《本论》、《气六考略》,并参编吴江和震泽二县县志。《周官禄田考》是沈彤考释周朝官职禄田制度的着作。自从欧阳修指出《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后来学者,多沿用此说,少有异疑。即有疑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只有沈彤详考周制,予以辨之。提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给予公田”。沈彤《周官禄田考》于周官职禄田考证,凡爵、田、禄之数,均以经文为主,不见经文的,则求于《注》,不见于《注》的,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文所无。每卷先列所求之数,“定公田之数以井数,定禄之数以其等,定爵之数以序官,定爵之等以命数,等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数”。卷一《官爵数》,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统计推算极为精密。卷二《公田数》,考周官王畿及周朝各内外侯国、邑所属之公田之亩数。卷三《禄田数》,考各内外官得禄田之亩数,均极为详核。并附以问答形式和考证解说。《周官禄田考》虽专门研究周代禄田制度,但在考据中也连类推阐相关的经义。虽未疏注全书,也备成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沈彤《周官禄田考》“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为特出”,颇为中肯。有学者认为此节超出王鸣盛《周礼周赋》,有的认为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周官禄田考》是研究周代官职禄田制较完备一部着作。版本有:1750年顾君声、波灵胎同校精刊本;1751年6月重校刊本,后附沈彤重校跋;阮刻经解本。
新学伪经考
十四卷。近人康有为(1858-1927)撰。康有为一生勤于着述,主要着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此书大旨谓东汉以后所讲习之经,皆刘歆伪造。因刘歆作过王莽新朝大臣,故斥其学为“新学”。称“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在序中言“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着。”从经学角度看,此书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考辨失之武断臆测、其论说失之偏激疏误者屡见。其弟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曰:“《伪经考》之书……乃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力持之,实则其主张之要点,并不必借重于此等枝词强辩而成立,而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梁启超的批评颇为中肯。然此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是一部辨伪专着,而在于它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古文经学乃儒家正统,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而此书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无疑是对封建统治的大胆挑战,为变法维新解放思想、扫除封建绊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理论着作之一。书成后,清朝御史安维峻曾奏请毁禁;封建官绅叶德辉称宁肯让魏忠贤配享孔庙,也不能让康有为扰乱时政,可见其对封建王朝的威胁震慑力量之大。有《蛰云雷斋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古籍出版社1956年单行本,中华书局1959年单行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康有为全集》(第一集)本。
莲宗必读
莲宗必读,一卷,清古崑集并序,谂西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