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逸群

- 姓名:恽逸群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县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78
- 民族族群:
恽逸群(1905—1978)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战线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党内较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解放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讲话》的作者。他还是中共情报战线的优秀工作人员。
1905年,恽逸群出生于江苏武进县,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进入上海新闻界。1935—1936年他先后参与成舍我的《立报》和邹韬奋的《生活日报》的工作,担任《立报》主笔。1937年他与范长江等24人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青记)。他以新闻记者身份在国统区及日伪占领下的上海发表了大量优秀报道和评论,成为上海进步记者群体的核心人物。1936年西安事变,他在《立报》上连续发表评论,准确预言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结果。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在租界创办《导报》《译报》,此两报在1939年被敌人捣毁后,他前往香港在国新社工作。1943年他奉命打入日本特务机构“岩井公馆”,公开身份为上海编译社社长。
在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恽逸群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大众日报》《新民主报》《解放日报》及华东新闻出版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为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改革和党报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华中、华东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创建多所新闻院校,例如华中新闻学校、华东新闻学院等,一度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成为中共较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
恽逸群对新闻的思考是从新闻实践岗位上开始的。1936年,他倡议组织记者座谈会和出版专刊(《记者座谈》),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问题,由此“改变了早期新闻工作者只重实践、不懂新闻理论的状况”,“推动了新闻工作者重视研究新闻理论的风气”(顾雪雍《恽逸群》27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闻界业务批评的传统和职业伦理的标准。
据当年上海记者座谈会的发起者之一陆诒回忆:“《记者座谈》周刊九十期的主要内容,记得有关新闻学方面,曾讨论过新闻的用字与用语问题、小型报的发生与发展问题和有关印刷术的问题;也比较系统地介绍过国外新闻事业的概况,并揭露帝国主义新闻方面的各项阴谋。此外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出版法,作过严厉的批评,并发表各地新闻界反对新闻检查、争取言论自由的消息和文章,对当时的黄色新闻和堕落记者群,也进行过激烈的斗争。”(《“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新闻资料研究》2辑27页,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恽逸群的新闻思想比较系统地反映在1946年他写的《新闻学讲话》一书中,这本在解放区出版的新闻学小册子(后来被各解放区新华书店翻印了十几个版本)只有42页,既蕴涵恽逸群在上海、香港新闻工作经历中对新闻传播普遍规律的体会,也包含他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和新华社华中分社主持党报新闻改革的经验,是一本将党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这本书风行于解放区,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对传播新闻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顾雪雍《恽逸群》58页)
在这本小册子里,恽逸群提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标准。其中新闻的构成要素既包括“和大众有利害关系”和“新鲜”——事实本身的性质与价值的属性,也包括“用迅速的方法及时传播”和“大量散布”这样的传播属性。他将“对于大众的利害关系”作为新闻的第一要素与衡量新闻价值的第一标准。这样的新闻观被他落实为“联系群众”的党报新闻写作要求:“在写作新闻稿的时候,不能匆忙略了这一件事对群众的关系如何,群众的反应如何。在某些事情上,不应偏于上层活动的叙述,而完全不顾到群众。”
此外,在新闻写作理论中,恽逸群提出了“典型”的观点:“写群众并不是东一句‘张老奶奶’,西一句‘李四嫂子’,或‘一个老头子说’,‘一个青年工人兴奋地喊着’,而最主要的是使读者得到具体的印象(更希望能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必零零落落写许多人,而可以集中写一个人两个人,在群众中选择典型。”
他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提出了“新闻竞争”的观点:“在今后的政治斗争中,新闻竞争是一个重要部门,如果让别人抢在前面发布不正确的新闻,你再跟踪辩明,则所受的损失就很大了。”
关于报纸的指导作用,恽逸群提出了“新闻纸的任何一部分都有指导作用,而新闻的指导作用最大,最有效;言论(社论、短评、专论)虽有时占极重要地位,但一般来说是远落在新闻之后”。“新闻的力量要比言论(文章)大得多,新闻是多数人要看的,文章则往往是与这一问题有关系者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看,其他的人就是看了也不感兴趣。”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大众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党报应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
恽逸群自己就是一个出色的评论家,他说这个话,并非因为他自己不擅长评论而轻视评论,而是对党报过于依赖评论的宣传引导功能的一种自觉的反驳。
恽逸群强调评论的新闻性:“社论与短评,都应以论述当天报纸所载的新闻为主,不应落在新闻后头(短评绝对要如此)。”
1952年,恽逸群在《解放日报》社长任上受到不公正的处理,被开除党籍,降职到新华地图社任副社长。1955年,他又因曾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受潘汉年案牵连蒙冤入狱。1978年9月,他与胡耀邦面谈后恢复工作,当年12月逝世。1980年被初步平反,1982年撤销1952年的处分恢复党籍,1984年全面平反。
恽逸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什么是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全称《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或译《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是法国思想家蒲鲁东创作的政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40年6月。该书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私有财产。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借用法国大革命时期布里索的名言,提出“所有权就是盗窃”(即“财产就是盗窃”)的论断。这表明蒲鲁东主要是从法权观点出发,对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进行尖锐的批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享受自己的劳动产品,但是地主和资本家却以地租和利息的办法,掠夺了劳动者的一部分产品,这实际上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盗窃行径。该书出版后在法国轰动一时,使作者获得社会声誉,并奠定了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新编伤寒论类方
《伤寒论》研究著作。刘渡舟编著。作者推崇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但认为该书“文简而义略”,遂予阐论补充。全书自“桂枝汤类概述”至“杂方类概述”共十八类方。各方体例分概述、方名、药物组成、煎服法、加减法、适应证、原文、方义、选注、按语、方歌、医案选录十二项,用以增强读者对《伤寒论》方证之认识和提高其应用水平。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娃
发表于1962年,是高阳历史小说的处女作。描写了一个望族才子与长安名妓的曲折爱情故事,是一次关于爱情的救赎。面对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社会法律——“良贱不能通婚”,他们是屈从还是抗争?在重塑郑徽的过程中,李娃又展示了怎样的女性光辉?他们的爱情能否以大团圆收尾?一切留待你去发现。
薜亚萝之鬼
独幕剧,田汉著。《薜亚萝之鬼》写于1922年1月,同月16日由留日学生首演于日本东京基督教青年会剧场,发表于1922年4月《少年中国》杂志第3卷第9期。1931年收入现代书局版《田汉戏曲集》第四集。1983年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版《田汉文集》。一个大雪的冬日,资本家蒋氏公馆内炭火熊熊,二小姐兰君和三小姐梅君在烤火、弹琴、看情书,准备堆雪人玩。大小姐竹君回来了,她是个女权主义者,刚参观了保丰纱厂回来。她拿出在纱厂得的照片,两个妹妹惊叹照片上的女工们怎么都跟“老婆子”一样。竹君遂讲起女工们工钱少,工时长,在车间里呼吸弥漫着灰尘似的细纱的空气,终日忍受巨大的噪音的痛苦生活。兰君、梅君大为同情,要邀女工来家里听琴、赏梅。竹君却指出施点恩惠的想法是不行的,应该去理解工人阶级,把自己的小姐气质丢开。她决心“从今日起把我们所有的财产丢掉,去做她们的战友”。她要全家搬到纱厂边的屋子去,这个公馆捐作医院,薜亚萝(Piano,钢琴)也要卖掉。梅君对钢琴依依不舍。竹君告诉她,这钢琴是保丰厂分的红利买的,但为赚这笔钱保丰厂已有三个女子得痨病死了,这钢琴里有着工人的冤鬼。两个妹妹同意卖掉钢琴,和姐姐一起从此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贞陵遗事
令狐澄编撰的《贞陵遗事》和柳玭编撰的《续贞陵遗事》均记载唐宣宗轶事,是唐代两部具有小说性质的杂史,在《资治通鉴》中曾被采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均已亡佚。详考相关文献可知,令狐澄是令狐楚之子,曾为浙江西道观察使、中书舍人。柳玭是柳仲郢之子,曾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后贬为泸州刺史,卒于北归途中。二书佚文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等宋代书籍中有所保留,钩稽考订,前者可得佚文17条,后者5条,前书已为全璧,后者亦过三分之一。
十一家注孙子
军事理论书。分上、中、下3卷。亦名《孙子注解》、《孙子集注》、《校定注释孙子十三篇》、《孙子十家注》、《十家会注》等。春秋孙武撰,三国魏曹操等注,宋吉天保辑。武有《孙子兵法》、操有《曹操集》,均已著录;吉天保生平无考。是书除照录《孙子兵法》原文外,所收注家有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晳、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皥、孟氏、何氏等11家。一说“郑友贤撰——说三十则。盖本有十家注,友贤辑且补之,为十一家也。”余嘉锡《四库全书辩证》则谓:“自曹操至何氏,实十一家,郑友贤谓之十家者,盖注中引及杜佑,乃《通典》之说,佑本不注《孙子》,去佑不数,则十家耳。《书目》谓并友贤十一家者,误也。”《辩证》之说为是。是书本着“注不破经”的原则,对原文详加注解,且举出大量战例加以解说,亦有为注作注者,并多有阐发。如注“兵者,诡道也”句:曹云“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云“军不厌诈”;梅云“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王云“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也”;张云“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故曳柴扬尘,栾枝之谲也:万弩齐发,孙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单之权也;囊沙壅水,淮阴之诈也。此皆用诡道而制胜也”。是书系各家军事思想的汇集,对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曾有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