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逸群

- 姓名:恽逸群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县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78
- 民族族群:
恽逸群(1905—1978)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战线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党内较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解放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讲话》的作者。他还是中共情报战线的优秀工作人员。
1905年,恽逸群出生于江苏武进县,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进入上海新闻界。1935—1936年他先后参与成舍我的《立报》和邹韬奋的《生活日报》的工作,担任《立报》主笔。1937年他与范长江等24人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青记)。他以新闻记者身份在国统区及日伪占领下的上海发表了大量优秀报道和评论,成为上海进步记者群体的核心人物。1936年西安事变,他在《立报》上连续发表评论,准确预言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结果。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在租界创办《导报》《译报》,此两报在1939年被敌人捣毁后,他前往香港在国新社工作。1943年他奉命打入日本特务机构“岩井公馆”,公开身份为上海编译社社长。
在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恽逸群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大众日报》《新民主报》《解放日报》及华东新闻出版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为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改革和党报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华中、华东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创建多所新闻院校,例如华中新闻学校、华东新闻学院等,一度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成为中共较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
恽逸群对新闻的思考是从新闻实践岗位上开始的。1936年,他倡议组织记者座谈会和出版专刊(《记者座谈》),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问题,由此“改变了早期新闻工作者只重实践、不懂新闻理论的状况”,“推动了新闻工作者重视研究新闻理论的风气”(顾雪雍《恽逸群》27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闻界业务批评的传统和职业伦理的标准。
据当年上海记者座谈会的发起者之一陆诒回忆:“《记者座谈》周刊九十期的主要内容,记得有关新闻学方面,曾讨论过新闻的用字与用语问题、小型报的发生与发展问题和有关印刷术的问题;也比较系统地介绍过国外新闻事业的概况,并揭露帝国主义新闻方面的各项阴谋。此外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出版法,作过严厉的批评,并发表各地新闻界反对新闻检查、争取言论自由的消息和文章,对当时的黄色新闻和堕落记者群,也进行过激烈的斗争。”(《“青记”的前身——上海“记者座谈”》,《新闻资料研究》2辑27页,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恽逸群的新闻思想比较系统地反映在1946年他写的《新闻学讲话》一书中,这本在解放区出版的新闻学小册子(后来被各解放区新华书店翻印了十几个版本)只有42页,既蕴涵恽逸群在上海、香港新闻工作经历中对新闻传播普遍规律的体会,也包含他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和新华社华中分社主持党报新闻改革的经验,是一本将党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新闻学理论的著作。这本书风行于解放区,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对传播新闻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顾雪雍《恽逸群》58页)
在这本小册子里,恽逸群提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标准。其中新闻的构成要素既包括“和大众有利害关系”和“新鲜”——事实本身的性质与价值的属性,也包括“用迅速的方法及时传播”和“大量散布”这样的传播属性。他将“对于大众的利害关系”作为新闻的第一要素与衡量新闻价值的第一标准。这样的新闻观被他落实为“联系群众”的党报新闻写作要求:“在写作新闻稿的时候,不能匆忙略了这一件事对群众的关系如何,群众的反应如何。在某些事情上,不应偏于上层活动的叙述,而完全不顾到群众。”
此外,在新闻写作理论中,恽逸群提出了“典型”的观点:“写群众并不是东一句‘张老奶奶’,西一句‘李四嫂子’,或‘一个老头子说’,‘一个青年工人兴奋地喊着’,而最主要的是使读者得到具体的印象(更希望能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必零零落落写许多人,而可以集中写一个人两个人,在群众中选择典型。”
他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提出了“新闻竞争”的观点:“在今后的政治斗争中,新闻竞争是一个重要部门,如果让别人抢在前面发布不正确的新闻,你再跟踪辩明,则所受的损失就很大了。”
关于报纸的指导作用,恽逸群提出了“新闻纸的任何一部分都有指导作用,而新闻的指导作用最大,最有效;言论(社论、短评、专论)虽有时占极重要地位,但一般来说是远落在新闻之后”。“新闻的力量要比言论(文章)大得多,新闻是多数人要看的,文章则往往是与这一问题有关系者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看,其他的人就是看了也不感兴趣。”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大众接受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党报应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变。
恽逸群自己就是一个出色的评论家,他说这个话,并非因为他自己不擅长评论而轻视评论,而是对党报过于依赖评论的宣传引导功能的一种自觉的反驳。
恽逸群强调评论的新闻性:“社论与短评,都应以论述当天报纸所载的新闻为主,不应落在新闻后头(短评绝对要如此)。”
1952年,恽逸群在《解放日报》社长任上受到不公正的处理,被开除党籍,降职到新华地图社任副社长。1955年,他又因曾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受潘汉年案牵连蒙冤入狱。1978年9月,他与胡耀邦面谈后恢复工作,当年12月逝世。1980年被初步平反,1982年撤销1952年的处分恢复党籍,1984年全面平反。
恽逸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都是要死的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6年。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君主福斯卡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但他感到短短一生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盼望长生不老。他偶然得到了不死药,服下后摆脱了死亡的威胁,一路高歌,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但反而引来了法国的入侵。 他觉得分裂的国家无法长久,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献给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但是皇帝非但没有照他的意愿建立一个超级帝国,反而忙于镇压各地的叛乱,最后帝国分崩离析。福斯卡后来到了美洲、加拿大,还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人运动。最后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玉堂丛语
亦作《玉堂丛话》8卷,明焦竑撰。焦竑平生著述宏富,此书是其最后一部著作,他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本书作序,第2年即谢世。此书是他死后由其门人编辑行世的。“玉堂”是翰林院的别称,此书因专记翰林故事,故称《玉堂丛语》。《玉堂丛语》实则是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顾起元序称:“《玉堂丛语》若干卷,太史澹园先生以其腹笥所储词林往哲之行实,仿临川《世说》而记之者也。此书系仿《世说新语》体例,专记明初以来翰林诸臣遗言往行,分“行谊”、 “文学”、 “惑溺”、 “仇隙”等五十四类,体例简净。谢国桢谓此书实较何良俊《何氏语林》、梁维枢《玉剑尊闻》等书为善。
吴鞠通医案
医案。清吴瑭撰。四卷(一作五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吴氏上宗《内经》、《难经》、张仲景、叶桂之旨,结合临床治验,对温病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约二十万字。是书按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卷二、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每种病下载案例若干则,反映出吴氏证治规律与特点。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伤寒、杂病、妇科、儿科医案,可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解儿难”等篇相呼应。有一九一六年木活字《裘氏医学丛书》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
黄箓九幽醮无碍夜斋次第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盖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仪用于为亡灵七日或七周年忌日设醮荐度。按「无碍夜斋」大概源于佛教密宗「冥道无遮大斋,意为不分贵贱,普济一切孤魂。」其行斋时间多在夜晚,分静夜、初更、二更三个时段。斋仪节次颇为繁杂,主要有宣焚钱马关牒单状词颂、召魂、念诸天内音大焚隐语、忏悔、说戒,设无碍筵座、设九幽醮等重要节目。
爱眉小札
书信、日记集。徐志摩遗作。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包括《小曼序》、《志摩日记》、《志摩书信》、《小曼日记》四个部分。《志摩日记》收1925年8月9日至8月31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和1925年9月5日至9月17日写于上海的日记共25则;《志摩书信》收1925年3月3日至5月27日徐志摩欧行出国前、赴欧途中及在俄、德、英、法、意等国的旅行中致陆小曼的书信11封;《小曼日记》收1925年3月11日至7月17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共19则。又收入作者像、作者手写爱眉小札之题眉等插图9幅。《小曼序》简述了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经过,情感发展的历程,并说明《爱眉小札》的编辑和出版是陆小曼遵从作者“生前的意见”的产物。本书所载日记与书信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前恋爱的记载。
周礼疑义举要
七卷。清江永撰。江永字慎修,学者称慎斋先生,安微婺源(今属江西)人,为县诸生三十年,后弃举业,课徒授业,着名学者戴震、金榜皆从其受业。好学深思,长于比勘,被后治汉学者奉为先河。江永博通古今,精于音韵,经学、天文、地理、步算、钟律,尤精《三礼》。潜心经学,着述终志。治学以注疏为主,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力戒空谈。平生着作颇丰,除着有《周礼疑义举要》外,还有《礼书纲目》、《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群经补义》、《古韵标准》、《律吕阐微》、《春秋地理考实》、《乡党图考》、《音学辩微》、《河洛精蕴》、《推步法解》、《江慎修数学》、《中西合法拟草》、《清亡政衍历辨》、《历学补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融会郑玄《周礼》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作阐发,对《周礼》所涉名物制度多有发明。如《秋官》解“史”,颇合于史实。对历来争议纷纭的“九赋”、“三农”、“四望”、“九献”等解释确切,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于车制尤详,以后解说者,多失其意。江永对天文、地理、算术、律吕精研毕生,因此,《周礼疑义举要》考证详实。许作屏在《周礼疑义举要》序中称“郑康成为《周官》功臣,贾公彦为郑康成功臣,而先生为郑贾之功臣也”。版本有:清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敷文阁丛书本;守山阁本;延古楼黄鉴唐刊本;1791年许作屏刊本;《丛书集成》初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