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

张煌言
  • 姓名:张煌言
  • 别名:字玄著,号苍水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鄞县县城(今海曙区苍水街)人
  • 出生日期:1620
  • 逝世日期:1664
  • 民族族群: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县城(今海曙区苍水街)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浙,甬上董志宁等“六狂生”拥钱肃乐集众人于府城隍庙起而抗清,他承肃乐命往天台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唐王朱聿键立闽中,遣使至浙东,乃自请充报使入闽,释两王嫌疑,以图联合抗清。归绍兴任侍讲,兼兵科给事中。次年,浙东兵溃,遂诀别父母妻子,从张名振扈鲁王入闽。郑成功不纳,还象山石浦,任右佥都御史。四年受命监翁洲(今舟山)张名振军北上,图入长江,至崇明遇飓风覆舟,被执。获救得脱,潜返翁洲,次年结寨上虞平岗。七年授兵部右侍郎,旋进大学士。九年,与张名振等率师入长江,登金山,遥祭孝陵,题诗寺壁而还。越两年,复与张名振会同郑成功入长江,抵京口(今镇江),克瓜洲,攻崇明不克,还而收复翁洲,寻移师临亹(今象山南田林门港)。十三年,翁洲复陷于清军,屯田于天台。十五年,桂王遥授兵都侍郎,兼翰林学士。七月会郑成功师北上,泊羊山,风涛碎船,复还原地。次年五月,再会郑成功师第三次溯长江入京口。七月率部克芜湖,传檄所至,沿江南北4府3州24县望风来归,遗民箪食壶浆以迎,清廷震惊。后郑成功兵败江宁而退,使他呼应无援,不得已焚舟登岸,潜行2000余里返浙。招集旧部,复驻临亹,桂王又遥晋他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是年,清廷抄没他家,妻、子均被押。十八年引军入闽,致书郑成功致力抗清不取台湾。清康熙元年(1662),桂王遁入缅甸,滇中归清,郑成功、鲁王先后死,清廷一再招降,他均严辞拒绝。三年,见复明无望,解散军队,结茅隐居悬岙(今象山南田花岙岛,一说在舟山市的一个岛上)。七月十七日被执,十九日经宁波押至杭州,劝降不屈,同年九月七日被害于杭州,鄞人万斯大等葬于杭州南屏山麓,与岳飞、于谦同被誉为“西湖三杰”。先后抗清19年,作诗纪其行,激昂慷慨,沉郁苍凉,名篇有《放歌》、《绝命诗》等。著有《奇零草》、《采薇吟》、《冰槎集》、《北征录》等,后人编为《张苍水集》行世。民国时,故居所在街道命名苍水街以资纪念,故居书房今存,系宁波市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在杭州,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侧有张苍水祠。

张煌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柳宗元文集

柳宗元文集

文集,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此文集精选《桐叶封弟辨》《永某氏之鼠》等韩愈文章22篇。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海陵集

海陵集

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宋周麟之撰。周麟之,字茂振,海陵 (今江苏泰州市) 人,一说江宁 (江苏南京) 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为武进尉。绍兴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试,合格,除左修职郎。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翰林学士等职。累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著有《海陵集》。此集共二十三卷。据集前有周必大序称,“其子准裒遗稿得二十三卷。”可知是集为周准所编。集中前二卷除《槛泉赋》外皆为诗,卷三至卷五奏议、札子、奏状,卷六至卷十为表,笺启,卷十一、十二为内制,卷十三卷至二十为外制,卷二十一、二十二为各体杂文,卷二十三为碑铭。周必大序称,其久官于朝,“故其诗文因事而作者少,集中内外制词居其半。”但集中赠答唱和之作寥寥无几,奏议之类亦多不关国家大政。其文章堂皇、娴雅,犹有北宋馆阁遗风,而非南渡诸人可比。另有《外集》一卷,其中使金诸诗及中原民谣十章,疑是后人掇拾附之。此集除有《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海陵丛刻》本等存世。

晋录

晋录

地理杂志。明沈思孝撰。一卷。思孝字纯父,嘉兴(今属浙江)人。隆庆进士。官至都御史。著有《秦录》等。此篇以山西风俗、地理为主述对象。约三千字。肯定晋人质朴风俗。如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但“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记山西人牧羊以数千计,冬月草枯而南,随地而牧,至楚中、洞庭诸湖,异于他书记载。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三洞枢机杂说

三洞枢机杂说

三洞枢机杂说,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唐代道士撰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乃杂抄六朝隋唐道教三洞经书仙传而成,全书分编为九节。其内容颇杂,大抵以养生治病、降种驱邪法术为主。其中有导引治病法、叩齿咽液法、 *** 通血气法、守庚申制三尸法、北帝曲折咒(召神驱邪术)、仙真圣二十七品说、服符念咒以除殃长寿之法、通灵真香法、降真香珠法,以及制作香油神烛之法等等。书中又杂入刘京、唐览、惠施、麻姑,王方平等仙真术士故事,颇为杂乱。

诗本音

诗本音

十卷。《音学五书》之二,清顾炎武撰。是书以《毛诗》之音为主,他书为辅,考定《毛诗》音韵。《四库全书提要》云:“其书主陈第 ‘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人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 ‘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即注曰 ‘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阙功甚钜。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提要》所言很是。顾氏此书于《毛诗》韵例亦多有发明,如云:“凡诗中语助之辞皆以上文一字为韵。”“古人之诗言尽而意长,歌止而音不绝也,故有句之余,有章之余……记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凡章之余皆嗟叹之辞,可以不入韵; 然合三数章而歌之,则章之末句未尝不自为韵也。”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一卷,法舫译,徐珂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7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