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汾

允汾
  • 姓名:允汾
  • 俗姓:
  • 性别:
  • 朝代:明初
  • 出生地:竟陵(湖北省)人
  • 出生日期:1622
  • 逝世日期:1680
  • 民族族群:

允汾(1622-1680),明初临济宗僧。字俞昭。别号啸堂。竟陵(湖北省)人。俗姓吴。二十岁投郢州(湖北省)莲台寺玄萃剃染,访沱潜法云社三昧律师受具戒。后遭乱世,隐居荆南(湖北省)玉泉山,学经论三年。二十九岁参武林山具德弘礼,复遇退翁弘储,机缘契合,遂于三十岁得弘储之法。清·顺治十四年(1657)奉师命住庐山西林乾明寺。十八年住郢州法兴寺,后历住天台赤城寺、鄂州广慧寺、大洪山宝通报国寺、景陵(湖北省)紫芝庵等。康熙十九年二月十三日示寂,世寿五十九,法腊三十八。有《俞昭禅师语录》六卷传世,晓青为撰‘啸堂和尚塔铭’。《五灯全书》卷八十五。

允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约婚夫妇

约婚夫妇

小说以十七世纪早期米兰暴动、三十年战争和大瘟疫为背景,以农村织工伦佐和农家姑娘露琪亚这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和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为主线,描绘十七世纪意大利各阶层人物及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异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要求,小说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记载当时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在意大利,本书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每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曾在学校里琅琅吟诵过它的精彩篇章。本书也深受我国读者欢迎和喜爱。

某傻子的一生

某傻子的一生

《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共五十一章。每章字数篇幅短小,1927年发表。为芥川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后发表。这篇小说实际上影射了芥川的一生,他对自身回顾、对家人的思考、当时资本社会发展的不安。最终章“败北”中描绘了主角“他”服药的情景,而芥川于1927年服药身亡。小说中提到了大量欧洲文学家,如波德莱尔、福楼拜、卢梭、维龙、柯克托等,也有提到印象派的画家,如塞尚。同时还有其他时期的古典艺术作品。小说第五章提到的“前辈”为谷崎润一郎,第十章的“先生”为夏目漱石,第五十章发疯的友人为宇野浩二。

庄简集

庄简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光著。《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前后集》30卷,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著录《李庄简集》26卷,此外钱溥《秘阁书目》、叶盛《竹堂书目》也都载有此书8册,可见明初其书尚存。后即散佚,原篇目多寡即无从查考。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搜采其诗425首,词13首、文265篇,重编为18卷。前7卷为诗词、后11卷为文。宋代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称赏其《越州双雁道中》绝句“清绝可爱”,而《予得罪南迁朝廷枢密院准备差遣张君送伴凡八十日予嘉其勤于其行也作诗送之》则“婉而有深意”。《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诗乃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以上所举2诗。至于其文章,奏议札子等“剀切指陈”、“疾恶如风”,其简札之作“乃皆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

周易注

周易注

易学著作。魏王弼、晋韩康伯撰。是一部带有“统合儒道”思想观点的《周易》注本。全书十卷。王弼撰《略例》一卷、《上下经》注以及《文言传》、《彖传》、《象传》注六卷,韩康伯补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三卷,使之成为一个体系齐全的注本。魏晋时代,玄学盛兴,谈玄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玄学家分为两派:一派崇尚老庄思想,完全鄙弃儒学;一派则援道入儒,企图使儒道合流。王弼是后一派玄学家的代表人物,《周易注》就是他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的产物。《周易》本为古人卜筮所用之书,原只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纯粹为一个符号系统;先秦儒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撰成《易传》十篇(称为《十翼》),与六十四卦合为一书,使之成为专谈儒家哲理的书,以后便成为儒家经典。西汉时,大多数易学家吸取了《易经》卜筮方法,融入方士术数,说以象数灾异,到了东汉便流于谶纬迷信。王弼对此不满,于是摒弃汉儒灾异、谶纬之说,以《传》解《经》,将解释卦、爻辞内容的《彖传》、《象传》分别附在诸卦之后,将论述乾、坤二卦基本思想的《文言传》分附二卦后面,恢复先秦儒家说《易》之本来面貌。然后援道入儒,以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体系,对六十四卦作了思辩哲理的精致解说,开了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此书颇为后世推重,魏晋以后说《易》者多从之。版本很多,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以及《十三经注疏》本。

南州集存

南州集存

诗集,明代徐庸辑,徐庸,字用理,吴郡人。采辑永乐至正统四代之诗,为《湖海耆英集》一十二卷、《南州集存》五卷(小辋川乌丝栏钞本)、《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等。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佛典注疏。唐法聪撰。一卷。行满题记,日本白苹雅山刊行序,圆珍题记。是隋智顗撰《观无量寿佛经疏》的注释书。分两部分:“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别解此经来意”。唐元和十二年(817)天台僧行满于禅林寺偶见此书。唐大中十二年(858)日僧圆珍在台州开元寺获此本并带回国,日享保二十年(1735)由日僧刊刻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