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铭

- 姓名:金云铭
- 别名:号宁斋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仓前山对湖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87
- 民族族群:
金云铭(1904~1987),号宁斋,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仓前山对湖。
14岁进鹤龄英华书院,民国13年(1924)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社会系,并在学校图书馆协助管理图书借阅。其时,协大没有统一的图书分类法可遵循。他深入研究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结合我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和历代图书简单分类法,编成《中国图书分类法》一书,于民国17年6月初版,后经多次修改、补充,类目增至15000多条。该书第一次提出按著者姓氏笔划排列的著者编目法,在国内外产生相当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古籍分类至今仍沿用此法。同年他大学毕业后即被聘为该校图书馆管理人员。
云铭十分重视收集古籍图书资料。民国21年他得悉陈宝琛拟将家中藏书出让,便以6000银元买下陈家3万册图书,辟专室保存,称“陈氏书库”,并由陈宝琛撰《协和大学库记》刻石志之。云铭则就其中闽人著作属于集部者400多种,写成《福建协和大学陈氏书库所藏闽人著作书目提要》分别加以评介,甚为简明。
民国23年,他被任命为协大图书馆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协大内迁邵武。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云铭带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校址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图书馆,还收集考证邵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的有关石碑、拓片,以及当时出土的古墓和随葬品。
民国37年云铭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学期间,他对纽约城图书馆的制度和管理特点进行考察和研究,写成毕业论文《纽约城大学图书馆报告》,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9月,云铭在美国得知福州解放,毅然放弃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聘约,辗转回福州。
1953年,云铭任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他十分注意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亲自讲授《图书馆图书组织》、《图书检字法》、《图书目录学》和《版本学》等专业知识。在此期间,他为学校搜集不少元、明的善本书及罕见的抄本和稿本。如元代福建麻沙刊本《韩昌黎集》、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刻本等,都是难得的珍本。1956年他又多次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古旧书店选购古籍,并组织人员收集、抄录、复制各种珍贵的地方资料及丛书。他收集、校对各种版本的福建省、府、县、镇的方志和专志300多部,收集不少闽人著作。为便于查找,他主编出版《馆藏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书目》,对研究福建地方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7年为满足艺术系教学的需要,他又收买一大批古今名人的字画和金石拓片,其中有明末清初用唐寅之名仿画的《清明上河图》、用周昉之名仿画的《六十仕女图》、元代管道的《织锦回文图》以及黄慎、郑板桥、徐悲鸿、陈子奋等人的作品。1958年云铭主持图书馆工作。他一面工作,一面研究,不少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郑和下西洋年月考证》一文,纠正《明史》中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具体时间的许多错误,推翻当时颇有权威的法国学者伯希和及日本学者山本达郎的考证,获得史学界好评。
“文化大革命”初期,云铭被扣上种种罪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坚持工作,当越南企图侵占我国领土西沙群岛时,图书馆人员在他带动下连夜突击,赶编《南海诸岛资料联合目录》,强有力论证西沙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他还组织汇编我国对东海钓鱼岛拥有主权的有关资料索引,获得有关领导的好评。1970年福建师范学院解散,他组织留校老教师清点、整理、保护图书,奇迹般地把学校图书馆完整地保存下来。
1981年,云铭以历史系教授的身份为该系图书档案专业的学生讲授《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史》等课程。1982年他就任师大图书馆馆长职务。1983年他身体时感不适,仍带病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授绘画史和古画鉴别。1986年云铭退休,1987年8月病逝于福州,享年84岁。
云铭兴趣广泛,喜欢吟诵古典诗词,集邮。著有《庐山吟草》、《芝城杂咏》等10多本诗集。
金云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咀华集
评论集。刘西渭著。1936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30年代撰写的独具风格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学评论集。收文16篇,评论了10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神·鬼·人》,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篱下集》,骞先艾的《城下集》,罗皑岚的《苦果》,林薇因的《九十九度中》;戏剧方面有曹禺的《雷雨》;散文方面有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鱼目集》。李健吾厌憎当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认为文学批评“也正是一种艺术”。他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见和价值的决定。发见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咀华集·跋》)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属于美学的批评,而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历史批评方法。例如他在评论茅盾、巴金的行文风格时说:“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底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子;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们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作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评论某一作家的作品,不仅能联系到社会人生,而且能联系到中国的、外国的许多作家和同一作家的另外的作品。他在评论沈从文时写道:“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人,然而博爱为怀,不唯抒情,而且说教。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这里不仅有对沈从文小说的美学品味,而且有对沈从文与外国作家乔治桑的比较。李健吾在批评上对作家采取朋友似的对话态度,彼此之间有不同意见就进行磋商。《咀华集》中作为附录收入的5篇文章,就是评论《爱情三部曲》、《鱼目集》时与巴金、卞之琳所进行的讨论。
枕藏外科
《枕藏外科》作者佚名,成书时间约为明末清初。书分“诸症”和“必用诸方”。“诸症”绘八十形图,每图一至多症不等,标示病症名称、部位,偶及性状,图后附文论其病因、病机、传变、治法、禁忌、方药、预后。图直观,文精审,相得益彰。“必用诸方”录九十余方,多汤剂,其次为散、膏、丸、饼、药酒方,方水煎,或酒、姜汤送服,外用方以敷、洗浴为主。本次整理以乾隆三十二年(1767)胡瑔刻本为底本。【图片见PDF版】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原不署撰人。据考应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宰臣王钦若奉敕编修,又经后人改定者。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作早朝科、午朝科、晚朝科三篇。罗天大醮乃道士为民家设醮,献供延请诸天神真,归礼神真,以期谢过消灾,祈恩请福,祝愿斋主阖家老少安康,存亡获益、万事咸亨,并上祝皇图巩固,帝业恢弘。其三朝科仪节次大同小异,主要有宣词、忏悔、设醮、命魔等等。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张资平著。发表于1921年《创造季刊》创刊号。写一个旅日华侨与日妇所生的混血儿秋儿的悲惨遭遇。秋儿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带着女儿嫁给村中的一个老牧师。因不堪后父虐待,秋儿离家出走,在东京郊外某工厂当女工时被理事奸污,后沦为妓女。不久,又受留日学生H的欺骗,同居一月即遭抛弃。那时她已被警署注意,不能再继续卖淫,只得在寂寞的渔村里时刻怅惘地思慕着她出生的祖国。秋儿心地纯正、善良,对恋人一片痴心。作者通过她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国的情思。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一作《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杂剧剧本。元马致远、 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四折一楔子, 末本。剧本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写书生吕 洞宾应举,宿邯郸黄化店。钟离权来店欲度吕 出家,吕不从。时店母方炊黄粱,饭未熟而吕倦 睡入梦:中举拜兵马大元帅。入赘高太尉家,生 子女二人。领兵西征蔡州,饯宴上饮酒吐血,发 誓断酒。军中受贿卖阵,归家获罪,刺配沙门 岛,因誓断财。归家时睹妻有奸,休还母家,从 此断色。流放途中率儿女跋涉山谷,投一老妪 家,妪子醉归,摔死洞宾子女,复追杀洞宾。洞 宾惊醒而黄粱未熟。洞宾酒色财气皆绝,遂悟 人生虚幻,随钟离入道,终成正果。南戏有《吕 洞宾黄粱梦》,明杂剧有谷子敬《枕中记》,传奇 有苏汉英《梦境记》、汤显祖《邯郸记》,皆演此 故事。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及法译 本等。
方珍珠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北京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出版。剧本采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一群说唱艺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抗战胜利以后,鼓书艺人破风筝与养女方珍珠从内地回到北平。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受到了种种迫害。富商、特务要抢方珍珠为妾,军警、流氓不断上门骚扰,弄得他们无法谋生。北平解放以后,艺人获得新生。他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开始组织起来,经常到工厂、农村为群众演出,到处受到欢迎。方珍珠也进学校读书,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剧本塑造了两代艺人的生动形象,表现了方珍珠一家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此剧对于艺人在旧社会受到迫害反映相当深刻,是老舍建国以后话剧创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