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铭

金云铭
  • 姓名:金云铭
  • 别名:号宁斋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仓前山对湖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87
  • 民族族群:

金云铭(1904~1987),号宁斋,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仓前山对湖。


14岁进鹤龄英华书院,民国13年(1924)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社会系,并在学校图书馆协助管理图书借阅。其时,协大没有统一的图书分类法可遵循。他深入研究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结合我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和历代图书简单分类法,编成《中国图书分类法》一书,于民国17年6月初版,后经多次修改、补充,类目增至15000多条。该书第一次提出按著者姓氏笔划排列的著者编目法,在国内外产生相当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古籍分类至今仍沿用此法。同年他大学毕业后即被聘为该校图书馆管理人员。


云铭十分重视收集古籍图书资料。民国21年他得悉陈宝琛拟将家中藏书出让,便以6000银元买下陈家3万册图书,辟专室保存,称“陈氏书库”,并由陈宝琛撰《协和大学库记》刻石志之。云铭则就其中闽人著作属于集部者400多种,写成《福建协和大学陈氏书库所藏闽人著作书目提要》分别加以评介,甚为简明。


民国23年,他被任命为协大图书馆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协大内迁邵武。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云铭带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校址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图书馆,还收集考证邵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的有关石碑、拓片,以及当时出土的古墓和随葬品。


民国37年云铭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学期间,他对纽约城图书馆的制度和管理特点进行考察和研究,写成毕业论文《纽约城大学图书馆报告》,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9月,云铭在美国得知福州解放,毅然放弃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聘约,辗转回福州。


1953年,云铭任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他十分注意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亲自讲授《图书馆图书组织》、《图书检字法》、《图书目录学》和《版本学》等专业知识。在此期间,他为学校搜集不少元、明的善本书及罕见的抄本和稿本。如元代福建麻沙刊本《韩昌黎集》、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刻本等,都是难得的珍本。1956年他又多次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古旧书店选购古籍,并组织人员收集、抄录、复制各种珍贵的地方资料及丛书。他收集、校对各种版本的福建省、府、县、镇的方志和专志300多部,收集不少闽人著作。为便于查找,他主编出版《馆藏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书目》,对研究福建地方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7年为满足艺术系教学的需要,他又收买一大批古今名人的字画和金石拓片,其中有明末清初用唐寅之名仿画的《清明上河图》、用周昉之名仿画的《六十仕女图》、元代管道的《织锦回文图》以及黄慎、郑板桥、徐悲鸿、陈子奋等人的作品。1958年云铭主持图书馆工作。他一面工作,一面研究,不少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郑和下西洋年月考证》一文,纠正《明史》中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具体时间的许多错误,推翻当时颇有权威的法国学者伯希和及日本学者山本达郎的考证,获得史学界好评。


“文化大革命”初期,云铭被扣上种种罪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坚持工作,当越南企图侵占我国领土西沙群岛时,图书馆人员在他带动下连夜突击,赶编《南海诸岛资料联合目录》,强有力论证西沙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他还组织汇编我国对东海钓鱼岛拥有主权的有关资料索引,获得有关领导的好评。1970年福建师范学院解散,他组织留校老教师清点、整理、保护图书,奇迹般地把学校图书馆完整地保存下来。


1981年,云铭以历史系教授的身份为该系图书档案专业的学生讲授《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史》等课程。1982年他就任师大图书馆馆长职务。1983年他身体时感不适,仍带病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授绘画史和古画鉴别。1986年云铭退休,1987年8月病逝于福州,享年84岁。


云铭兴趣广泛,喜欢吟诵古典诗词,集邮。著有《庐山吟草》、《芝城杂咏》等10多本诗集。

金云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莲峰集

莲峰集

诗文别集。一作《莲峰家集》、《莲峰先生家集》。十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尧弼撰。其集卷首冠以省斋、任清全二序。省斋序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谓编尧弼“平日所著文,凡三十卷,刊出与众共之”。然据任序,尧弼之文“至多,皆散落不存”,是乾道本所收已不足。任序作于宁宗嘉定六年癸酉(1213),谓乾道原刻至此时已漫漶,“莲峰兄长之嫡孙师道取而再刻之,加以南轩(张栻)少时一跋并诸公所跋附其后”。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六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著录,谓三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同。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集已不见,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卷:卷一至卷二,收各体诗一百三十六首;卷三至卷一○,收各体文八十五篇。任序所称之张栻及其他跋文皆不见。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一首,文三篇。今行世者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滋溪文稿

滋溪文稿

元代诗文别集。30卷。苏天爵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属河北)人。累官肃政廉访使、集贤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其藏书之所名滋溪书堂,故名集。原稿三十七卷。诗七卷,文三十卷。诗稿七卷已佚。文稿三十卷为天爵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属掾高明、葛元哲所编。《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十一年(1351)赵汸序,祝蕃《湖广省参政苏公像赞》,商企翁《国子祭酒苏公画像赞》。目录之后有至顺元年(1330)马祖常跋,至正元年(1341)陈旅跋。卷1为词、赞、铭、诗(仅2首),卷2—4为记,卷5—6为序,卷7—21为碑志,卷22为行状,卷23为行状、传,卷24为制诰、祝文表笺、祭文、策问、书,卷25为杂著,卷26—27为章疏,卷28—30为题跋。

四六谈麈

四六谈麈

一卷。宋谢伋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麈》。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诏策、书疏,无骈俪粘缀。唐以来,四六开始盛兴,大概取决于宣读。在宋朝使用更广泛,而且在朝廷还以此取士,名为‘博学宏词’,因此应用更为普遍。”谢伋对南宋四六提出批评。强调:“四六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方妥贴。”并举例加以说明。故后人称“其论四六,多以命意遣词分工拙,”所见较深。此集有左圭 《百川学海》所刊旧本,并被收入 《学津讨原》、《学海类编》、《赤城遗书汇刊》等丛书,还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存世。

便宜十六策

便宜十六策

一卷。旧题汉诸葛亮撰。考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著述详列于传后,无是书之名。故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疑附托者所为,甚为有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此书名作《武侯十六策》,引晁氏之言曰十六策者,一治国,二君臣,三视听,四纳言,五察疑,六治民,七举措,八考黜,九治军,十赏罚,十一喜怒,十二治乱,十三教令,十四斩断,十五思虑,十六阴察。此书内容于此见其大略。惟晁氏称六曰治民,今本作治人;十二曰治乱,今本作治政;十六曰阴察,今本作阴诫,小有异同。清人张澍把此书辑入 《诸葛忠武侯文集》,一卷16篇。

读史述九章

读史述九章

《读史述九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咏史诗,所咏者依次为伯夷与叔齐、箕子、管仲与鲍叔、程婴与公孙杵臼、孔门七十二弟子、屈原与贾谊、韩非、鲁二儒、张挚。全诗九章,每章均为四言韵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人情淡薄的慨叹,流露出对故国灭亡的哀痛,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怀抱。组诗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结构排列颇具艺术性。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