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日巴

- 姓名:密勒日巴
- 别名:米拉日巴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西藏后藏拉堆贡塘
- 出生日期:1040
- 逝世日期:1123年
- 民族族群:
密勒日巴尊者(米拉日巴、米勒日巴尊者 1040~1123年),本名侻巴嘎,意为“闻喜”。宋代西藏著名佛学家,苦行僧,兼善诗歌。出生于西藏后藏拉堆贡塘地方,祖姓为琼波,最初家境富裕,7岁时父亲病故,一家人受到伯父的盘剥,饱尝人间苦难。长大后,学习咒术,想通过诅咒来报复伯父家。后又追悔自己的罪业,立下誓言,要学习佛教正法。经人举荐,寻访玛尔巴·却吉洛哲大师,正式走上修学佛法的人生道路。38岁时亲近并依止玛尔巴学法,经过6年的磨炼和考验,至44岁时获得上师的全部密法教授。之后,他一直游方于深山大泽,在人迹罕至的石窟岩洞中修行,彻底舍弃了人世间各种贪欲或享乐的思想和行为,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脱俗的宗教人生轨迹。在密拉日巴看来,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只有通过修持佛法方能实现。密拉日巴以道歌吟唱的形式传扬佛教思想。同时,他苦修并教授瑜伽,成就斐然。他虽隐居深山僻壤之中,但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众多学法弟子,其中男女瑜伽士1000人,其中获得拙火定法的108人,获得大成就的25人,著名弟子有冈波巴和日琼巴,他们对继承和弘扬密拉日巴传承的大手印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密拉日巴去后,被人们冠以“即身证得殊胜悉地”的瑜伽师称号。
密勒日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交错集
《交错集》是梁宗岱翻译的唯一一本小说集,包括里尔克、鲁易斯、贺夫曼、泰戈尔等作家的小说与戏剧作品,曾于1943年在广西华胥社初版。梁宗岱在题记里介绍道:“原作的风格既各异,译笔也难免没有改变。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的内容,既非完全一般小说或戏剧所描写的现实;它们的表现,又非纯粹的散文或韵文;换句话说,它们多少是属于那诗文交错底境域的。如果人生实体,不一定是赤裸裸的外在世界;灵魂的需要,也不一定是这外在世界底赤裸裸重现,那么这几篇作品足以帮助读者认识人生某些角落,或最低限度满足他们灵魂某种需要,或许不是不可能的事。”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经》和《易传》大旨相同,并受汉代纬书《周易干凿度》影响。篇内所谓「太素」,即化生天地万物之道。
太极葛仙公传
题青元观谭嗣先造。卷前朱绰丁巳岁序称,昔吕先生尝撰《仙公传》1卷,《道藏》之毁有间,贡惟琳仅得閤皂山所记《仙公传》1卷,由惟琳弟子谭嗣先请朱绰为加润色,重加编次。序又称,葛玄成仙“距今盖千二百年”。以此下推,本传重加编次于明。本书赖《道藏》以存。太极葛仙公即三国吴葛玄。传文逐段有注,引《列传》、《抱朴子》、《别传》、《神仙传》、《真诰》、《吴越春秋》、《陶碑》、《上清集》、《王氏神仙传》、《金陵六朝记》、《高道传》和《唐书·艺文志》等古籍。卷末附刘宋方峻《仙公炼丹井铭》和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及宋崇宁、淳祐封敕。
气出唱
《气出唱》是汉末曹操创作的三首游仙诗。第一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想象自己能自由翱翔四海八荒,得到长生不老的保养方法与灵丹妙药,透露出诗人期望自己能够长寿,实现心中宏愿。第二首诗通过描写与仙人同饮共舞、鼓瑟和鸣的和乐融洽情景,表现出作者渴望长生、冀求升仙的企盼。第三首诗通过写君山的奇山异石,西王母瑶台的光辉灿烂与高朋满座,表达诗人对仙界的无限向往和祈愿能够成仙的殷切之情。
神女赋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粱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它是《高唐赋》的姐妹篇。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粱;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用鲜丽的词藻,从多方面比喻一个“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的神女。这种美的境界,“他人莫睹,王览其状”,虽然“乐之无量”,然而“交希恩疏”。《高唐赋》中的美女,“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而这篇《神女赋》中,楚襄王在神女面前,只可观赏,不能据为己有,这是《神女赋》的深刻寓意所在。尽管楚王思念神女,“惆怅垂涕”,通宵不眠,“求之至曙”,失去常态,而仍然不能如愿,神女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神女赋》与《高唐赋》对汉代辞赋作者有较大影响,但同《文选》收入的其他3篇赋一样,历代学者对《神女赋》是否为后人伪托,有不同看法。
韩非子
原名《韩子》,战国末年韩非撰著的理论散文作品。作者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御臣方法)和列子的“势”(统治的权力)而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方法,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基础,被公认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的是帝王以权势和御下之术来保证独裁一切。他所说的“法”最要紧处是帝王赏罚有度,实际上是术的补充。由于韩非切于政治的实行不以理想代替现实,所以能客观地揭露现实封建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人际关系,有唯物论倾向。他又以道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故立论剖析,时有辩证法因素。《汉书·艺文志》著录此书共55篇,与今本相符。所收篇章大部分为韩非所作,仅《初见秦》、《解老》等数篇疑为后搀入。特别重要的篇章有《孤愤》、《难势》、《问辩》、《定法》、《五蠹》和《显学》等,提出一套“法”、“术”、“势”并用的法治主张。书中保存了有关韩非的思想及古代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严谨细密,语言锋芒犀利,善于辨析事理,逻辑性强,而且富有文采,对后代说理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本书注本甚多,以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最为通行。近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资料搜集得比较完备,梁启维《韩子浅解》,注释比较详明,便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