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

- 姓名:斯威夫特
- 全名:乔纳森·斯威夫特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爱尔兰都柏林
- 出生日期:1667年11月30日
- 逝世日期:1745年10月19日
- 民族族群: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国作家、诗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贫苦的家庭。1682年,他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6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688年因都柏林发生政治动乱前往英国,投奔远亲邓波尔爵士,并担任他的私人秘书长达10年之久。在邓波尔庄园与史黛拉相遇,后结为夫妇。1692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694年他离开邓波尔的庄园,回到了爱尔兰,加入英国教会并接受圣职,次年,由于邓波尔的推荐,被任命为贝尔法斯特附近基尔卢特教区一个偏僻乡村教堂的牧师,不久即辞去该职。1796年写作《一个木桶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宗教纷争、宗教迷信和种种宗教制度。1697年他回到邓波尔庄园,并在邓波尔的鼓励下,写作《书战》并完稿。1699年邓波尔去世后,他回到爱尔兰,任莱拉歌教区牧师和大法官伯克利勋爵的私人秘书,并因宗教事务4次去伦敦,广泛结交社会知名人士,后来卷进了伦敦的党派斗争。1701年他发表第一篇论文《雅典和罗马的内战与分裂》,斥责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党同伐异的宗派风气。1704年,他的《书战》和《一个木桶的故事》同时出版,在这两本书里,他以故事的形式,提出了当时广泛的政治、社会、宗教等问题。1708年发表《对1708年的预言》。1710年,他又去伦敦,担任托利党刊物《考察者》的主编。1713年4月,安妮女王任命他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教长。1714年安妮女王逝世,托利党政府垮台,辉格党继而执政,结束了他在英国的政治生活,返回爱尔兰,继续著书立说。1720年发表《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货物的建议》。1724至1725年,连续发表《布商的信》,共7封,抗议英国政府特准英国商人威廉·伍德为爱尔兰铸造货币的政策。1726年,他的最著名的讽刺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在伦敦出版,立即获得成功。它通过假想的大人国、小人国等,讽刺时政。1727年他又写了《一个小小的建议》,提出把穷人的子女杀掉供富人食用,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此后,他还写了《对佣人的指示》等作品和一些诗歌。斯威夫特年轻时就患“美尼尔”病,1742年9月病后瘫痪,并于1745年4月19日去世,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里史黛拉(逝于1728年)的墓旁。
斯威夫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以阿育王的一生为主线,援引在印度各处发现的阿育王时期的大量石柱法敕、碑文与洞穴石刻,以法显和玄奘等中国求佛者的游记为佐证,讲述了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232年孔雀王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了孔雀王国转变为佛国的历史脉络,对阿育王的转变、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发展及阿育王时期孔雀王国的疆域、军事和行政机构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合理的分析。
虞美人草
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久。人们对西洋文化极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阶层,几乎都以西式文化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进、行事独特的年轻人。 外交官的女儿藤尾,自小便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识出众、谈吐优雅。父亲死后,为了从藤尾同父异母的哥哥手中夺取遗产,母亲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对父亲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满意,与举止粗鲁的未婚夫相比,她更愿与一个虽然贫困却拥有极高荣誉的诗人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与诗人的未来,享受与学识渊博的诗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诗人为自己而倾倒的虚荣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假象,诗人看中的其实只是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内心如烈火焚烧一般,虚荣与骄傲形同毒药让她无法回头。藤尾最终自杀了,而身边人仍要继续着悲喜交杂的人生剧。
隋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终。南北至隋一统,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而人沿旧习,风尚各异,乃至著作之林不名一格;终其一代,竟不能自为体裁。传奇至唐已为盛极,而仁寿、大业距离最近,遗篇琐语,真赝相参,故此编最为糅杂。书中如《隋遗录》、《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大业拾遗记》,皆出依托,而《王度古镜记》尤为迂怪不经。此等搜神、异苑、睽车、夷坚一类之书,亦竟收载乃自秽其书。又如甲秀堂帖载炀帝跋曹子建墨迹,唐以来收藏赏鉴皆所未闻; 而词旨凡庸,显出其后,却一概阑入,未免失于鉴裁。至于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陈叔达、温大雅、魏徵诸人,不系于隋,毋庸置论,乃以其文作于隋末,遂而兼收。而李德林代静帝之诏作于周时、颜之推请考乐之奏上于梁代,此前各集文随人编,此集则人随文列,若文帝复姓令之误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礼诏》题为文帝,祖君彦之《移郡县书》、与《袁子干书》,魏徵《与郇王庆书》,皆题为李密,孔德绍《遗秦王书》题为窦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见卷一,又见卷二,戴逵《皇太子箴》已见卷五,又见卷七而诸集之通病,不在所论。书中卷八之末载梁神洊等十二人(时代均不详),缘在梅鼎祚 《隋文纪》 以此为终,遂附于此。据 《千顷堂书目》载,梅鼎祚所编尚有 《三国文纪》、《东晋文纪》、《后陈文纪》、《三国》、《东晋》未见其本;“后陈”则未知为何代,疑传写有误,且亦未见其本。统观《文纪》所录,虽抵牾疏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究八代,旁搜博采,荟合成编,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实为艺苑之大观,其功亦不为过掩。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熙朝快史
长篇小说。清饮霞居士编撰。十二回。撰者真实姓名无考。书叙某孝廉与觉世老人讨论时弊之后,即死去转世名康济时。济时通古博今,上自天文,下至舆地,旁及泰西诸学,无不潜心研究。受其同乡好友甘肃知县林琪求助,平定回民叛乱,朝廷接济时为西宁知府,济时到任,兴利除弊,累任藩司,边疆无事,百姓乐业。后任甘肃巡抚,上奏论改革时政十二条,多效西方良法,力图维新富强,练兵二十万,擢兵部尚书。济时功成名就,夙愿已偿。乃改装易服,归山或漂泊不知所终。全书所反映的是处于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的夙愿,脱离实际的幻想。但颇能启迪心目,脱离俗套才子佳人,给人以清新之悦。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香港启新山庄石印本,藏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藏文原名《十万歌颂》(MilaGrudum),亦称“米拉道歌”,以米拉日巴一生的重要道歌为主线,展开米拉的生平,共有《密勒拾柴记》、《善河降魔记》等六十一篇,记述六十一个故事,每篇故事中都有数首至十数首道歌,此书为蒙藏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影响极为深广,多数道歌都可作为修持之诀要。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