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傅良

- 姓名:陈傅良
- 别名:字君举,号止斋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37
- 逝世日期:1203
- 民族族群:
陈傅良(1137—1203)南宋哲学家。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召为太学录。后判福州、知桂阳军。历提举刑湖南路常平茶盐事、转运判官、两浙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郎、中书舍人,兼直学侍院,同国史院修撰。官至宝谟阁待制。卒于家,谥文节。少有重名,授徒僧舍,士子莫不归敬。曾问学于薛季宣,郑伯熊、吕祖谦、张栻,而以得季宣之学为多。深受其事功之学的影响,进一步发挥了“实事实理”的思想,为学重“经世致用”。潜心研究历史文献,解剖《周官》、《左史》,“变通当世之治”。尤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从学者益盛,成为当时有影响的学派。他极力宣扬孔孟之道,认为孔、孟在世虽不得其用,但他们以“立言”而传于后世,尽到了“圣贤之责”(《止斋文集》卷二十八)。并希望现实的统治者应以前圣前贤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还把“三纲五常”视为永恒的、“无绝灭之理”(同上)。在王霸问题上与陈亮有过讨论,把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归结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同上书,卷三十六),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在此问题上与朱熹思想基本一致。其学终以“通知成败,谙练掌故”为长,而不专于坐谈心性。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实而后已。”(《四库全书·止斋集·提要》)虽与讲学者游,而不涉植党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争名之列,显立异同。在宋儒之中可谓“笃实”。其文“多切于实用”(同上),而“密栗坚峭,自然高雅”,亦无南宋末流“冗沓腐滥之气”(同上),言皆有本。然为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宋元学案·止斋学案》黄百家案语)韩侂说其论“心术不正”,宁宗斥为“无作聪明乱旧章”(同上书,附录)。吕祖谦却极为欣赏,认为其“议论简径,无向来崎岖周遮气象,甚可喜也”,夸其最长处在于“一切放下如初学人,正未易量”(同上)。他是永嘉学派发展到与二程之学相对立的事功之学的一员“巨擘”。著有《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毛诗解诂》、《建隆编》、《读书谱》、《西汉史钞》、《止斋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社会学著作。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由“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3编28讲组成。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深受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影响,从社会有机体组成部分的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与具有既定客观强制力量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出发,对人的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学分析。认为,人的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表面看来是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明毫不相干的,仿佛只是与个人心理、个人行为有关,但实际上,它们内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强制和压抑这一视角,来考察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的社会原因。着重考察了神经病的起因及其治疗方法,认为,在文明社会中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普遍地受到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法律的压抑,被压抑的人的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里比多即性能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明社会相对立。从历史来看,社会文明越是发展,文明对性的压抑就愈是强烈。认为,由性压抑而产生的性的扰乱,是导致神经病的根本原因。神经病的精神治疗就是试图放松社会文明对性欲的压抑,“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之间选取适中的解决”。
神学四讲
《神学四讲》为赵紫宸最晚出版的神学思想论著,于1948年5月完成。该书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神学上创造论,道成肉身,救赎论及道德神学这四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话题。全书四章四万余字,分别论述创造,道成肉身,救赎及道德神学,被作者自喻为其系统神学著作之肇始,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再有著述问世,故成为研究作者后期较成熟之神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与作者前期的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相比较,该书在基督论和救赎论两章中的观点已有显著的转变,作者不再关注于耶稣的人格性和上帝的道德性拯救,而是肯定了耶稣首先作为一位先存永恒的神的道成肉身,并且极富创见地阐释了基督在世为人的神人两性,以及上帝透过其旨在对人实施救赎所必须的神与人两方面的同一,强调在得救问题上双方的价值与共同努力。而在道德论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基督之权能与人之归宿的诠释,系统地阐发了建立在上帝启示之上的基督教的道德神学。
海琼问道集
海琼问道集,南宋白玉蟾撰,弟子留元长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是白玉蟾于嘉定十年(1217)传授留元长。全书收录白氏散文和诗赋八篇。其中《龙虎赋》、《乌兔经》、《玄关显秘论》、《金液大还丹赋》、《金液大还丹诗》、《道阃元枢歌》等篇,分别阐述修炼内丹之理论和功法要诀。《海琼君隐山文》、《常寂光国记》二篇。前者阐述隐居山林逸趣,后者记述游历「大慧明天常寂光国」之经历与见闻感受。常寂光国是作者虚构之理想国境。
俗说
轶事小说集。南朝梁沈约作。原三卷。已佚。今存佚文五十余条,记东晋宋齐名人遗闻轶事。沈氏《俗说》主要记东晋和南朝宋社会上层人物佚闻杂事,内容相当杂繁琐碎。有的写妒妇美妾的新奇轶事,有的写士人之间的调笑戏谑和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只为博得读者一笑而已,其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相对较小。大约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当时以此名书的有两种。《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又小说家类《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 “梁有《俗说》一卷,亡。”清马国翰据此以为后者为刘著。两书均已散佚。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题沈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本,不分卷,不题撰人,然《中国小说史略》以其佚文属沈约。两辑本均为五十二条,其中只有四条互异。
国秀集
三卷。唐芮挺章编。芮挺章生卒里贯均未详。诸书称为国子进士,盖太学生者。活动于唐玄宗时代。前有旧序,称此书编于天宝三年(744),共选作者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宋元祐间曾彦和跋云:“名欠一士,诗增一篇”。洎毛晋校刊,复谓虚列三人。今案编内,实八十五人,诗二百一十首,毛晋未及详检之故。唐以前编辑总集,以己作入选者,始见于王逸之录《楚辞》,再见于徐陵之撰《玉台新咏》。芮挺章亦录己作二篇,盖仿其例。然文章论定,自有公评,要当待之天下后世。何必露才扬己,先自表章。虽有例可援,终不可为训。至旧序一篇,无作者姓氏,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楼颖所作。楼颖,天宝中进士,其诗亦选入集中。考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以何逊犹在,不录其诗。盖欲杜绝世情,用彰公道。今芮挺章与楼颖一则以见存之人采录其诗,一则以选己之诗为之作序,后来互相标榜之风,已萌于此。知明人诗社锢习,其来有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以唐人旧本所选,尚有可采,仍录存之。选诗多为音韵谐婉、属对工整之作。如李白、岑参等人作品则不选。入选作品,亦忽视代表之作。有影印明初刻本,毛晋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唐人选唐诗》(十种),亦收此集。
孝经大义
一卷,元董鼎著。朱熹作《孝经刊误》,只是校定经传,删削文字,未及训释。此书据朱熹改本进行诠释, 凡是改本圈记之字,全部去掉;改本辨证之语,存于各章之尾。并增注今文异同,注解时参方言。行文用口义体,文句稍冗, 但对文义能反复发挥以尽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