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傅良

- 姓名:陈傅良
- 别名:字君举,号止斋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37
- 逝世日期:1203
- 民族族群:
陈傅良(1137—1203)南宋哲学家。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召为太学录。后判福州、知桂阳军。历提举刑湖南路常平茶盐事、转运判官、两浙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郎、中书舍人,兼直学侍院,同国史院修撰。官至宝谟阁待制。卒于家,谥文节。少有重名,授徒僧舍,士子莫不归敬。曾问学于薛季宣,郑伯熊、吕祖谦、张栻,而以得季宣之学为多。深受其事功之学的影响,进一步发挥了“实事实理”的思想,为学重“经世致用”。潜心研究历史文献,解剖《周官》、《左史》,“变通当世之治”。尤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从学者益盛,成为当时有影响的学派。他极力宣扬孔孟之道,认为孔、孟在世虽不得其用,但他们以“立言”而传于后世,尽到了“圣贤之责”(《止斋文集》卷二十八)。并希望现实的统治者应以前圣前贤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还把“三纲五常”视为永恒的、“无绝灭之理”(同上)。在王霸问题上与陈亮有过讨论,把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归结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同上书,卷三十六),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在此问题上与朱熹思想基本一致。其学终以“通知成败,谙练掌故”为长,而不专于坐谈心性。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实而后已。”(《四库全书·止斋集·提要》)虽与讲学者游,而不涉植党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争名之列,显立异同。在宋儒之中可谓“笃实”。其文“多切于实用”(同上),而“密栗坚峭,自然高雅”,亦无南宋末流“冗沓腐滥之气”(同上),言皆有本。然为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宋元学案·止斋学案》黄百家案语)韩侂说其论“心术不正”,宁宗斥为“无作聪明乱旧章”(同上书,附录)。吕祖谦却极为欣赏,认为其“议论简径,无向来崎岖周遮气象,甚可喜也”,夸其最长处在于“一切放下如初学人,正未易量”(同上)。他是永嘉学派发展到与二程之学相对立的事功之学的一员“巨擘”。著有《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毛诗解诂》、《建隆编》、《读书谱》、《西汉史钞》、《止斋文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无凡例。第一卷天纪,下分星野、沿革两目。第二卷地纪,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风俗古迹(残存两行)、景致、土产、编里、户口、田亩、税粮、站徭、公署、县治、庠校、庙社、祠祀、陵墓、武备十九目。第三卷人纪,分秩序、宦绩、科贡、封荫、人物及外志。此志体例比较独特。全书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门类,颇与百余年后章学诚创立的“三书体”有点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于是周愃离任前,奉上宪之命修志,只好搜集旧志“遗牒”,“鳞集成篇”,成书仓卒,因而内容相当简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仅有数字或数十字事迹介绍。“秩官”仅列姓名而无任职年代。“土产”记货物,竟说“无特产可述”。“风俗”则云:“人性勤俭、务稼穑、遵教化,有先王之遗风。”寥寥数字。原书共九十一页。雕版粗劣,字迹不清,是现存《宝鸡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流传极少,全国仅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六壬银河棹
《银河棹》是《周易》的衍生书,全名《六壬银河棹》,有人说是诸葛亮的著作,也有人说是九天玄女的著作,还有人说,根本就没有这本书。棹指的是船桨;银河,天汉也,也称为六壬学。所以《银河棹》即“六壬学”之船桨也。“六壬学”是一门预断吉凶的学问。天干有十,而六壬学独取壬,因为壬水属阳,天一生水,为数之始,壬又寄宫于亥,亥属乾宫,乾是易卦之首,所以取壬。六壬是指干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干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则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称六壬;另说壬有王形,为诸易之王,故称壬学。
血匕首
这是我的老友霍桑在早年时代,初试侦探学术时的纪录之一。
他这一次的尝试,虽也遭遇了不少曲折困惑,结果却到底是成功的;而且成绩的优异,不但使他在侦探界上奠定了不拔的基础,又引起了他服务人群的兴趣,使他获得了发挥他的聆音察理,窥幽抉微的天才的机会,终于在社会间建立了不朽的光荣。因为自从我将霍桑从事侦探的经验公开发表以后,在我国传统上不容讳言的司法界的黑暗面,多少给予一些刺激而逐渐地革新。
霞外诗集
元诗别集。10卷。马臻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元人十种诗》之一)。卷首有黄石翁序,龚开序,大德六年(1302)仇远序。全书所收诗篇未按体裁类编。卷末有毛晋跋。黄石翁、龚开、仇远等序都说马臻“杜门择交,远迹声利”,“无一言及势力声利”,但《霞外诗集》中往往能见到铺张富贵,颇乖山林之格的应酬之作。仅从诗的风格而言,这10卷诗显示出马臻神骨清秀,风力遒上的艺术造诣。《述怀五十韵》是披露生平与思想的宏篇巨制,《闻雁》、《野宿》、《秋日即事》等律绝近体则以感情细致入微见长,《谩成四十二首》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洞察力与表现力,都是马臻较有影响与成就的作品。《霞外诗集》除汲古阁刊本,未见有别本传世,但《诗渊》、《永乐大典》等书中选录自《霞外诗集》的诗,往往有不见于现存汲古阁刊10本卷的,如《诗渊》、《永乐大典》等书都收有马臻《贯酸斋索和蚊烟诗》,这首七律就未收入汲古阁刊10卷本《霞外诗集》。可见现存《霞外诗集》不是全本。
民国政史拾遗
民国缔造之初,事变迭起,民无宁日,历十余年而未已。穷源竟委,根事实而为纪载,奋直笔以定功罪,使后之人有所取鉴,诚修史者之所有事。然其中人事浩繁,或隐秘而难钩其玄,或错综而莫提其要,益以世论纷纭,各阿所好,是非真伪,尤易混淆,操觚者辄引为病。余才力浅薄,不敢以马、班自任,惟其时适旅居旧都,又厕议席,秉笔政有年,于政党之离合斗争、国体之存亡关键、当局之便私毁法、武人之交哄自亡,或曾躬历其间,或出朋侪告语,或经多方探访,稍能洞其底蕴而明其真象。
避寇纪略
清程畹撰。同治八年(1869)秋成书。一卷。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仪征事,兼述作者经历。亦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军队侵犯镇江事。赞扬林则徐抗英,诋毁太平天国革命。有光绪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