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原

- 姓名:周清原
- 别名:字浣初,一字雅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周清原,生卒年不详,字浣初,一字雅楫,号旦朴,又号蝶园,更号蓉湖,江苏武进人。早年即有诗名,兼擅书法,奔走四方,卖字自给。康熙十八年(1679)以监生荐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官至工部侍郎。奉旨续修《历代纪事年表》,未竟而卒。后以其子周嘉祯佐王士枢重修始竣事。
据湖海士说,周清原是一个“旷世逸才,胸怀慷慨,朗朗如百间屋”。又说是“闲气所钟,才情浩汗,博物洽闻,举世无两”。从《西湖二集》看去,这个人的才情确是相当高的。他很会谈古道今,“至抵掌而谈古今也,波涛汹涌,雷震霆发,大似项羽破章邯,又如曹植之谈,而我则会愧邯郸生也”,可见他在日常的谈话里,已十足训练了写作平话的长才。
但是他竟没有碰到“幸运”,卒至“怀才不遇,蹭蹬厄穷,而至愿为优伶,手琵琶以求知于世,且愿生生世世为一目不识丁之人”,他的际遇是如此可悲。湖海士在叙里,又引用了周清原自己的一段话,说是:“余贫不能供客,客至恐所柱锉荐之不免,用是匿影寒庐,不敢与长者交游。败壁颓垣,星月穿漏,雪霰纷飞,几案为湿。盖原宪之桑枢,范丹之尘釜,交集于一身。余亦甘之。而所最不甘者,则司命之厄我过甚,而狐鼠之侮我无端,余是以望苍天而兴叹,抚龙泉而狂叫者也。”其不遇、穷窘、被侮辱损害,抑郁愤慨,又是如何? 他的主导思想是“儒”,也相当的受了“释”、“道”的影响,是宗王(阳明)的。《西湖二集》卷七《觉阇黎一念错投胎》的开场,就说得明明白白:从来三教本同原,日月五星无异言。 堪笑世间庸妄子,只知顶礼敬胡髡。
周清原的历史,现在所能知道的,不过如此。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部《西湖二集》,且是很少见。据卷十七《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他还著有《西湖一集》,可惜已经失传了。
周清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梅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6卷。吴龙翰著。全集以诗歌创作为主,创作风格受到刘克庄和方岳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清新有致,足耐咀吟,在宋末诸家,尚为近雅”。某些怀古诗作,意境开阔,苍凉悲慨,如《金陵怀古》:“钟阜龙蟠势可奇,何年开此帝王基。东西日月磨今古,南北江山几合离。六代衣冠荒草下,中原台殿白云涯。春风吹落英雄泪,立尽斜阳未有诗。”极目今古,寄慨遥深。咏物诗作则较清新,如《水边早梅》:“梅花淡淡着寒烟,漏泄春光老屋边。会被清池写疏影,一枝分作两枝妍。”写得姿态生动,富于情韵。
血匕首
这是我的老友霍桑在早年时代,初试侦探学术时的纪录之一。
他这一次的尝试,虽也遭遇了不少曲折困惑,结果却到底是成功的;而且成绩的优异,不但使他在侦探界上奠定了不拔的基础,又引起了他服务人群的兴趣,使他获得了发挥他的聆音察理,窥幽抉微的天才的机会,终于在社会间建立了不朽的光荣。因为自从我将霍桑从事侦探的经验公开发表以后,在我国传统上不容讳言的司法界的黑暗面,多少给予一些刺激而逐渐地革新。
友会谈丛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北宋上官融撰。三卷,据作者自序称共六十则。今存有《宛委别藏》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虽亦为三卷,但仅存三十则,仅及自序所云之半数,疑已有所缺佚。作者自序称,喜读“古今小说洎志怪之书”,在游历各地及科场之中, “每接缙绅先生、贡闱名辈,剧谈正论之暇,开樽抵掌之余,或引所闻,辄形纪录,并谐辞俚语,非由臆说,亦综辑之。”于天圣五年(1027)整理成本书,并云有效仿袁郊《甘泽谣》、李玫《纂异记》之意。书中所录,皆宋初以来的怪异之事,仅有个别处追及唐五代之事。内容以言报应、示劝戒者为多,但因整理时仅为存录异闻,未作进一步的加工,故多数故事均显得较粗糙。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批评其“纤悉胪载,间伤猥杂”,亦有一定道理。
佛法要论
冯达庵著,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家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间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优秀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弥纶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正讹集
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撰。万历二年(1574)刊行。计列举六十六项,如千佛衣、五祖不养母、西方十万八千、高沙弥不受戒、盂兰盆、梁武帝、南无佛、三衣、剃发不剃须等,皆为当时道俗所不知而致讹传者,故袾宏详述出典,以释明佛教本来之意义。
法华统略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妙法莲华经统略》是吉藏于开皇十五年 (595)投足天台以后所晚出之作。与投足天台之前所作的《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去论》在科文释义方面多有不同,其所主学说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对此吉藏在统略序文中指出六点,即:“一、二本所无,今文方有……”,“二,全废旧通,用今新意。”“三,新旧尔用,可适时而说”。“四,首言暧昧,今则显明”“五、大宗乃一而转势不同。”“六、改旧分章,依今科约”。可见,虽出一人之手前后三疏差异之处甚多,此数端者,尤以 “统略”为最重要。诚可视为吉藏晚年对妙法莲华经的定论之见。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