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己

周行己
  • 姓名:周行己
  • 别名:字恭叔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
  • 出生日期:1067
  • 逝世日期:1125
  • 民族族群:

周行己(1067-1125),北宋理学家、“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字恭叔,学者称为浮沚先生。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一说瑞安县人。生于英宗治平四年,约卒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游学京师太学,时王安石新学盛行,而独从学于程颐门下。又师事同门吕大临。元佑六年(1091)进士。为从程颐学习方便,自求监洛中水南场。后为河南原武令。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以愿分教乡里,诏许之。寻授齐州教授。大观三年(1109),为人弹劾师事程颐及他事,被罢职,归乡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二年(1120),赴京师除秘书省正字。其诗文风格娴雅有法,内容亦明白淳实,悉为儒者之言。其学以程颐洛学为主,但亦深受张载关学思想影响,故被学者视为“与程氏之说相背”(韩淲《涧泉日记》卷下)。在哲学上,用程氏“体用一源”的观点解释宇宙的生成变化,认为 “道”或“太极”是万物的本体,阴阳两仪是道体的作用或表现,道因阴阳而成体,阴阳依据于道成用,两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割:“道本无名,所以名之曰道者,谓其万物莫不由之也。万物皆有太极,太极者,道之大本;万物皆有两仪,两仪者,道之大用。无一则不立,无两则不成。太极即两仪以成体,两仪即一以成用。” (《浮沚集》卷二《经解》) 又阴取张载 “一物两体”思想,提出“一”与“二”不相离的观点,认为“一”即是“太极”,即是“太虚”,其中包涵有阴阳两个方面,以此说明事物的生成变化:“故在太极不谓之先,为两义不谓之后。然则谓之一阴一阳者,不离乎一也;谓之道者,不离乎两也。所以在太虚之中,絪緼相荡,升降浮沉,动静屈伸,不离乎二端”(同上)。在认识论上,坚守洛学“格物穷理”之说,以为“学者当自格物始。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浮沚语》、《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在道德论方面,既注重洛学修心养性、“涵泳义理”的思想,又接受关学重视实用的观点,认为学问之道“病乎无实,不病乎无名” ( 《送强应物序》),“士之学道,亦欲兼济于时”(《许少明墓志》)。行己是传播程氏理学的重要人物,史称:“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渡之后,郑景望(伯熊)私淑之,遂以重光。故水心谓永嘉之学,‘觇千载之已絶,退而自求,克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郑承于后’。然则先生之功不可没也。”(《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程吕门人》)又全祖望称:行己曾从张载门人吕大临游,为张载再传弟子(同上书按语),故对洛学的传播亦颇有作用。其著作《浮沚集》,今存九卷。

周行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辨惑编

辨惑编

元明之际学者谢应芳著,共4卷15篇,另附录1卷(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旨在维护儒家纲常名教,反对崇拜佛教、道教和求神问卜等时俗弊端。《四库全书提要》说,谢氏“因吴俗信鬼神,多拘忌。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议论,一一条析而辨之。”其目的在于“能因风俗而药之,用以开导愚迷,其有益于劝戒。”谢氏认为惑民之说,莫大乎老、释,崇信佛、道有害无益;祈祷鬼神是伤风败俗、费事殚财,违背圣贤古训的异端,要求人们废除神祠。在《死生》篇中,指出死生乃自然之道,非人力所为。不必求神问卜,枉求长生不老。要想长寿,就必须活动、劳动。“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矣,而寿百年。颜子肖然坐于陋巷,箪食瓢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而年不及三十。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禀之于天,非人力所能为。”这些观点,有合理因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代学者曹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明史·曹端传》)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药学著作。十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一~七,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八~九,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卷十为药性总论及药物自然分类法目录。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作者深研药理,“俾令真处悉见”,故以“求真”名书。前9卷收药520种,正文药条按功效类药,每药直叙性味、功效,兼论药物来源、真伪及炮炙法。作者论药,喜用简明言词,直述己意。

元人散曲选

元人散曲选

《元人散曲选》为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授课时所用讲义,1981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刘永济编。计选元人小令279首,散套27套,以作家为序排列,加以标点断句,各家名下有小传,曲后无校勘注释。卷首有《序论》,叙散曲形式及流别衍变。有1950年武汉大学排印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

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12月初版,1932年10月再版。本书系作者自传《我的生平》一书部分章节的单行本。作者曾以论文形式在杂志上发表此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此后来神州国光社决定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在书中作者主要对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实验主义方法作了批判。并对胡著中的某些论断诸如春秋战国的时代性及其产业发展的情形,中国哲学发生时代的时势及其思潮,诸于哲学勃兴的原因,老子、扬朱、庄子、孟子、苟子、墨子、别墨、法家、及前三世的哲学思潮的理解和评价、古代哲学中绝的原因等问题,均提出了不同看法。书前有著者自序;再版时改名为《批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全书分为12篇。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日本觉永题记,尾题七俱胝佛母念诵仪轨。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