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己

- 姓名:周行己
- 别名:字恭叔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
- 出生日期:1067
- 逝世日期:1125
- 民族族群:
周行己(1067-1125),北宋理学家、“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字恭叔,学者称为浮沚先生。永嘉县(今浙江温州)人,一说瑞安县人。生于英宗治平四年,约卒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游学京师太学,时王安石新学盛行,而独从学于程颐门下。又师事同门吕大临。元佑六年(1091)进士。为从程颐学习方便,自求监洛中水南场。后为河南原武令。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以愿分教乡里,诏许之。寻授齐州教授。大观三年(1109),为人弹劾师事程颐及他事,被罢职,归乡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二年(1120),赴京师除秘书省正字。其诗文风格娴雅有法,内容亦明白淳实,悉为儒者之言。其学以程颐洛学为主,但亦深受张载关学思想影响,故被学者视为“与程氏之说相背”(韩淲《涧泉日记》卷下)。在哲学上,用程氏“体用一源”的观点解释宇宙的生成变化,认为 “道”或“太极”是万物的本体,阴阳两仪是道体的作用或表现,道因阴阳而成体,阴阳依据于道成用,两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割:“道本无名,所以名之曰道者,谓其万物莫不由之也。万物皆有太极,太极者,道之大本;万物皆有两仪,两仪者,道之大用。无一则不立,无两则不成。太极即两仪以成体,两仪即一以成用。” (《浮沚集》卷二《经解》) 又阴取张载 “一物两体”思想,提出“一”与“二”不相离的观点,认为“一”即是“太极”,即是“太虚”,其中包涵有阴阳两个方面,以此说明事物的生成变化:“故在太极不谓之先,为两义不谓之后。然则谓之一阴一阳者,不离乎一也;谓之道者,不离乎两也。所以在太虚之中,絪緼相荡,升降浮沉,动静屈伸,不离乎二端”(同上)。在认识论上,坚守洛学“格物穷理”之说,以为“学者当自格物始。格物者,穷理之谓也。欲穷理,直须思始得,思之有悟处始可,不然,所学者恐有限。”(《浮沚语》、《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在道德论方面,既注重洛学修心养性、“涵泳义理”的思想,又接受关学重视实用的观点,认为学问之道“病乎无实,不病乎无名” ( 《送强应物序》),“士之学道,亦欲兼济于时”(《许少明墓志》)。行己是传播程氏理学的重要人物,史称:“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渡之后,郑景望(伯熊)私淑之,遂以重光。故水心谓永嘉之学,‘觇千载之已絶,退而自求,克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郑承于后’。然则先生之功不可没也。”(《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程吕门人》)又全祖望称:行己曾从张载门人吕大临游,为张载再传弟子(同上书按语),故对洛学的传播亦颇有作用。其著作《浮沚集》,今存九卷。
周行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解释咒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尹喜真人说解除咒诅厌魅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请道士诵经,以解除恶人咒诅厌祷。
难经
中医医经类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战国秦越人撰。秦越人,人称扁鹊或卢医。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据文献考证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难经》的作者,唐以后历代注家多认为是秦越人。本书以问难形式阐述中医基本理论和某些疑难问题。总设八十一篇,故名《八十一难》。第1~22难论述脉诊,其中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3~29难主论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所主病证。第30~47难主论脏腑、对三焦、肾与命门提出新见解。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2~68难论述脏腑井俞诸穴。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此外《难经》还首次提出了“七冲门”、“八会穴”和“伤寒有五”等新观点。全书文字简要,理奥趣深,辨析亦颇精微,在祖国医学经典中每每与《内经》相提并论。在古今中外均有较大影响。历代刊本和注本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现存明刻本,及1940年黄竹斋校本等。
白话北史
《北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李延寿撰。高宗显庆四年(659)成书。一百卷。分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载起自北魏登国元年(386)迄于隋义宁二年(618),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二百三十三年历史。此为《北史》白话文。
伦理约编
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廖平在选科师范讲伦理,以近日课本非腐则谬,不足採用,乃自编《伦理约编》作讲义。大旨在取外国先野后文之箴言,以合《公羊》拨乱反正之范围(李光珠《序》),以孝、宗庙、扶阳抑阴、丧服、文字等爲题,每题次以十目。十目如下:(一)西俗。博採西人近俗及学説。(二)中证。孔子以前,中国如今西人,遗文孤证尚有可考。(三)求野。中国藩服,各史夷狄传与《北魏》、《元史》之类。(四)拨正。每条引经以证之。(五)祸乱。西国无伦理,其祸乱译书多讳之。(六)师説。凡传説与祸乱相近、与尊孔切合者入此门。(七)比较。以中外伦理相比,较其得失,考其利害。(八)引进。外人染华风,知自别于禽兽者入此门。(九)解误。经传之説有从来误解者,如《斯干》之男女,指爲真男女,以爲贵男贱女。(十)防弊。唐宋以后,语多过甚,有爲外人攻击宜改良者入此门。廖平极佩西方进化之説,此编尤注意于此。《伦理约编》曾连载于四川《国学杂志》一九一五年第五、六号,《国学荟编》一九一四年第十期。后收入《六译馆丛书》,今据此本整理。
四书因问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蕲二论,似乎非柟自作。卷首有魏廷萱等校刊字,当即为廷萱等人所记。其书《大学》从古本次序,《中庸》亦从古本分章。所说多因《四书》之言,推而证诸躬行,见诸实事,故曰“因问”。如有问“格物”之“格”,是格式之格,还是穷究之格?因答曰:“格物之义,自伏羲以来,未之有改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近取即是穷格之义。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又有问“格物”之“物”何如?因答曰:“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便是物,皆是要格的。”再如吕柟讲“八佾舞于庭”时,有学生曰,“此亦无可说”。柟曰,“若道无说便更有说”。时诸生中有盛服者。柟曰,“如此便是僭”。其中有的回答虽未能摆脱传统的礼俗之见,然因问设答,切身譬事,“平正笃实乃如此”(《四库全书提要》)。有《四库全书》本。
华严念佛三昧论
佛教著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彭际清述。一卷。作者自谓,此论与法藏、李通玄的学说有区别,而与袾宏主张念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相协调。全书将念佛修净土分为五门:(1)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2)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3)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4)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5)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所述五门均依《华严经》,主要论证往生西方净土与进入毗卢遮那佛境界的一致性。文后有“别申问答”,即以问答方式解释上述五门,并融通其说与隋灵幹之华严观及李通玄之净土学说的差异,以便“豁破群疑”,“同归一乘”。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